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5篇 |
免费 | 111篇 |
国内免费 | 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篇 |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10篇 |
地质学 | 179篇 |
海洋学 | 325篇 |
综合类 | 77篇 |
自然地理 | 1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废石场附近的土坡结构松散,经过雨水冲刷形成侵蚀沟,造成水土流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传统的侵蚀沟监测采用传感器法、人工监测法等,这些方法费时费力,监测成本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利用无人机作为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工具,快速获取监测区域影像,制作监测区域地形图,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人工判读结合地表平面曲率判断,定量提取侵蚀沟的土方量,最终利用土壤侵蚀模型解决废石场附近土坡侵蚀监测评价难题,这种方法对同类别土壤侵蚀监测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2.
基于南黄海西部日照至连云港海域200件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划分了沉积分区,探讨各分区的沉积物来源、长期运移趋势、沉积分区的成因和可能的搬运机制。结果表明,日照至连云港海域可划分为4个沉积分区,分别为中部海侵沉积区、西北部的日照近海现代沉积区以及南部的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和连云港沿海侵蚀再沉积区,特点为:1)海侵沉积区表层沉积物几乎全部为粉砂质砂,砂含量平均可达64%(剔除砾组分)。钙质结核砾石分布广泛,尤其富集在20m以深海域。该层砂质碎屑是全新世早期海侵作用的产物,应归为海侵沉积,其物源来自于原地出露的晚更新世古湖沼相或古河流相沉积物,因而具有继承性特征。2)日照近海沉积区为全新世现代沉积,沿日照海岸呈狭长带状分布,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3)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北界位于连云港埒子口外,水下三角洲前缘陡坡在120°E附近大约位于水深23m处。水下三角洲废弃后夷平作用较为显著。地势较高的水下台地剥蚀强烈,表现为硬质底的出露;而在水深相对较大或水动力较弱的局部区域,侵蚀物质再次沉积。剥蚀亚区沉积物为具有单峰态粒度曲线的粉砂质砂,而侵蚀再沉积亚区则为具有双峰态粒度曲线的砂质泥、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两者差异明显,在沉积物组成和粒度参数分布图上呈现条块分割的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夷平过程中剥蚀亚区和再沉积亚区的伴生关系。4)连云港沿海沉积区以具有双峰态粒度曲线的砂质泥和砂质粉砂为主,是淤泥质海岸侵蚀物质离岸搬运后与砂质沉积物混合改造的结果,实质上应为变余沉积。
相似文献63.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约35万hm^2,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自2001年以来,东营市充分发挥后备资源优势,把握省委省政府把黄河三角洲列为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予以扶持的大好机遇,先后实施市级以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7个,已竣工15个,项目总规模1.83万hm^2,总投资3.79亿元,新增耕地面积0.5万hm^2;省级项目22个,已竣工19个,项目总规模0.75万hm^2, 相似文献
64.
近年来受入海水沙减少、海岸带高强度开发和海洋动力作用等的影响,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凸显。基于实测地形和波浪资料,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过程及稳定性变化。工程防护区海床侵蚀主要分布在近岸10 km内,2007—2015年距岸8 km区域内表现强烈侵蚀,堤前海床较2000—2007年时段侵蚀量增大,海床侵蚀向岸加剧。随着现行河口沙嘴的淤积延伸和孤东浅水区的不断侵蚀,孤东南大堤外海逐渐形成了"近岸区深,远岸区浅"的反剖面形态。随着工程防护区近岸持续侵蚀,等深线不断向岸移动,堤前海床不稳定性逐渐加剧,2015年84.20%的堤前海床处于强或极强不稳定状态。本研究可为新形势下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黄河尾闾河道1996年改道的意义及黄河三角洲演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黄河三角洲由几个亚三角洲组成。 1 85 5 -1 93 4年 ,形成了以宁海为顶点的第一亚三角洲 ;1 93 4-1 996年 ,三角洲冲积扇顶点进一步下移 ,形成了以渔洼为顶点的第二亚三角洲。最近的一次改道是在 1 996年 6月 ,改道后的河流沿清水沟流路的清 8剖面附近东流入海。这次改道可能是第三亚三角洲形成的开始。以后数十年内的黄河尾闾摆动将在清 8剖面附近进行。虽然人类活动将对三角洲的发展演化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但这些亚三角洲的发育演化仍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6.
Evapotranspiration (ET)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ET computat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the ET computation method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has the advantages of quickness, precision, raster mapping and regional scale. SEBAL, an ET computation model using remote sensing method is based on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equation which is a function of net radiance flux, soil heat flux, sensible heat flux and latent heat flux. The former three fluxes can be computed through the parameters retrieved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 then the latent heat flux can be obtained to provide energy for ET. Finally we can obtain the daily ET. In this study SEBAL was applied to compute ET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f China where water resource faces a rigorous situation. Three Landsat TM images and meteorology data of 1999 were used for ET computation,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 patterns of ET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re analysed. 相似文献
67.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地貌形态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55年黄河改夺大清河河道后于山东利津县东北入海。至今黄河尾癌河道历经10次大的改道变迁,塑造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形成了7个主要的亚三洲堆积体。该文利用黄河尾癌河道改道资料,近、现代河口流路变迁图,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系图以及1985-1986年的水文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在研究黄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对工程地质钻孔数据进行沉积层序分析,将今论古,反推近、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地貌,研究结果近似展示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二维平面的发育演变和其时其地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68.
黄河三角洲农作物种植分区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选取了一年中三个不同时相的TM影像,分别求出了三幅影像的NDVI分布图,将其合成为一幅影像图。由于不同区域种植的作物在三个时相中的NDVI变化是不同的,因此在NDVI合成图上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区域。通过对不同颜色区域进行采样分析,可以确定桃红色区域为冬小麦、玉米(大豆)轮作区,蓝紫色区域为棉花、春玉米、杂粮种植区,亮蓝区域为水稻种植区,亮绿色区域为林地、草地。最后,根据不同颜色区域的NDVI变化特征用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像进行了分类提取。这样便可对黄河三角洲农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宏观的了解,为农作物种植合理布局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