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67篇
海洋学   306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5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刘霞  杜东 《地球》2014,(2):102-103
沧海桑田,一直都用以形容世间万物的极大变迁,这种变化往往需要数千,甚至数万年的漫长岁月。可是今日当你立足于黄河三角洲时,沧海桑田的变化、海陆分界的变迁,一览无余。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入海河道为中心、向着大海辐射的巨大扇形。  相似文献   
112.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域大量分布着由柽柳、芦苇、翅碱蓬、二色补血草、白茅等等组成的斑状植被,多呈棋盘状规则分布,胜利油田地震勘探被认为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深入研究其分布格局并探讨其形成机理,对于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至关重要。为此,首先就需要对斑状植被进行有效地检测和制图。本文评价了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卫星)不同空间分辨率图像检测黄河三角洲斑状植被的能力,结果表明:在利用霍夫曼圆检测方法下,前视、后视、正视全色图像和正视多光谱图像都能很好地检测斑状植被,空间分辨率高的图像有更高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3.
黄河三角洲YDZ1孔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河三角洲五号桩附近YDZ1孔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参数在垂向分布序列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运用粒级-标准偏差法得到YDZ1孔沉积物的环境敏感粒度粒级范围为2.75~3.75φ.根据粒度参数变化的规律性和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径的垂向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样品分样描述和ASM14C测年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4.
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池塘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池塘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多样性指数H′值主要受营养盐特别是PO43-P、NH4+-N限制,温度、盐度对H′值影响不显著。丰富度指数d值受营养盐影响不显著。温度、盐度是d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温度15—30℃、盐度22—32范围之内,d值随温度、盐度升高而降低。均匀度指数J值受营养盐影响不显著,但受温度、盐度影响作用较为明显,在温度15—30℃、盐度22—32范围之内,J值随着温度、盐度升高而升高。由于池塘内温度、盐度、营养盐波动较大,浮游植物群落并不稳定,多样性一直处于受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115.
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三角洲的Landsat TM/ETM+影像(1989~2009年)为数据源,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与面积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状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线向内陆蚀退明显;清水沟流路区的岸线整体向海域推进,部分区域有蚀退现象;神仙沟流路区主要为人工海堤,岸线变化不大。黄河三角洲的整体面积在1989~2009年处于增加中,但2006~2009年,面积变化为负值。从淤蚀情况来看,1989~2009年,黄河三角洲的淤蚀强度经历了"和缓-剧烈"的过程。这说明20年来黄河三角洲整体上处于增长发育中,但2006年后三角洲整体上呈现蚀退现象,同时黄河三角洲的淤蚀情况变得比以往更剧烈,意味着更强的海陆交汇作用和岸线变化。黄河的入海流路、水沙量、降水量等是影响三角洲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人工堤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海岸线的稳定。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区域的社会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6.
过去的一年,山东省海洋与渔业系统紧紧把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推动当前工作和谋划长远发展两手抓,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全省海洋与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预计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3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6%。  相似文献   
117.
本文采用分层分类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对黄河三角洲1986、1996、2009年3个时期Land-sat-TM数据进行了处理,提取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分析了三角洲湿地20年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湿地变化整体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其中人工湿地比重不断增加,面积增加最多的是盐田湿地,减少最多的是滩涂湿地,土地盐碱化加重;采用分层提取湿地信息的方法精度达到90%,结果优于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相似文献   
118.
119.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一种手段,其实质是依据土地类型本身的生态适宜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差异性,运用人工技术调控的方法对有悖于自然生态结构的现状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与安排,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趋优的目的。论文首先从生态学的角度,根据黄河三角洲生态区划优化配置原则,对土地资源适宜方向与土地利用现状相匹配,甄别出需要调整的类型,构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其次基于该模型,利用GIS软件分析模块,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最后采用土地资源利用综合适宜度指数,对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了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原则进行土地资源优化效果很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20.
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海床临界起动切应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口潮滩和室内环形土槽模拟新沉积的海床土体,观测固结过程中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变化及对应的土体重度、含水率、贯入阻力、剪切强度指标值的变化,分析黄河三角洲粉质类土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粉土的临界起动切应力与重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与干密度、抗剪强度之间具有非常好的定量关系。将黄河三角洲粉土临界侵蚀切应力的试验结果与其他学者建立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固结开始试验与计算结果间的吻合性较好,随着固结时间差异性变大,表现出黄河口粉质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