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41篇 |
免费 | 1465篇 |
国内免费 | 10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8篇 |
大气科学 | 760篇 |
地球物理 | 3748篇 |
地质学 | 3397篇 |
海洋学 | 697篇 |
天文学 | 340篇 |
综合类 | 1487篇 |
自然地理 | 12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202篇 |
2022年 | 283篇 |
2021年 | 297篇 |
2020年 | 246篇 |
2019年 | 262篇 |
2018年 | 175篇 |
2017年 | 173篇 |
2016年 | 186篇 |
2015年 | 234篇 |
2014年 | 754篇 |
2013年 | 562篇 |
2012年 | 525篇 |
2011年 | 497篇 |
2010年 | 523篇 |
2009年 | 626篇 |
2008年 | 604篇 |
2007年 | 470篇 |
2006年 | 458篇 |
2005年 | 511篇 |
2004年 | 363篇 |
2003年 | 495篇 |
2002年 | 450篇 |
2001年 | 486篇 |
2000年 | 348篇 |
1999年 | 295篇 |
1998年 | 273篇 |
1997年 | 267篇 |
1996年 | 221篇 |
1995年 | 200篇 |
1994年 | 176篇 |
1993年 | 126篇 |
1992年 | 196篇 |
1991年 | 167篇 |
1990年 | 105篇 |
1989年 | 121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区域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福建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背景的分析,结合2007-2009年福建地区ML4.0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概况,综合认为福建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这可能也预示着东南沿海整体地震活动水平的抬升。从7个ML4.0级以上地震的单个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认为,古田水口水库地区的地震表现为倾滑的正断层性质,其余地震的走滑性质更为明显;且各个地震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多个地震的分区综合节面解结果分析认为,近期福建地区中等强度地震活动显示出的区域应力场方向以北西向为主,在不同区域主压应力的方向有所差异:福建中北部近海地区为北西向,中北部内陆地区为北北西-南南东向;福建南部及其近海地区为近东西向。主要受到菲律宾板块向西推挤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The influence of volcanism on paleoclimate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nsights from Jinchuan peat, Jilin Province,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Just like contemporary sediments, peat itself is a good repository of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 the effects of volcanic
activity on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truly recorded in peat, since it is a major archive of volcanic eruption incidents. A
section of sand was identified as tephra from the Jinchuan peat, Jilin Province, China, for the grains look like slag with
surface bubbles and pits,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rosity, and loose structure with irregular edges and corners. According
to the peat characteristics of uniform deposition, the tephra was dated at 2002–1976 a B.P. by way of linear interpolation,
so the time of volcanic eruption was 15 B.C.–26 A.D. (the calibrated age). While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phra
in this study are quite the same as those of tephra from the Jinlongdingzi volcano at Longgang and from alkaline basaltic
magma, with the contents of SiO2<55%, and the similar contents to Al2O3 and Fe, but the contents of Na2O>K2O. We speculated that the tephra in this study came from the Longgang volcano group. Compared with 11 recorded volcanic eruption
events as shown on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curves of the Jinchuan peat cellulose, it is obviously seen that adjacent
or large-scale volcanic eruptions are precis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t seems that these
volcanic eruptions indeed affected the local climate, leading to the drop of regiona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s a result,
there was prevailing a cold and dry climate there, and all these changes can be well recorded in peat. So the comparison of
volcanic eruption event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 developed from peat, can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impact
of volcanism on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997.
对中小红移不同光度AGN的大蓝包位置进行了统计检验.主要统计方法是对比软X射线波段谱指数( SX)分布与 “直线”连接紫外1050和软X射线0.5 keV的幂指数(UV-SX)分布. 经过平均值统计和KS检验,表明二者分布是类似的. 因此,在1050至0.5 keV 中可能是幂律谱,统计预言大蓝包峰值在1050附近.这个统计结果在软X选低光度AGN样本(WF93)上亦能得到. 这表明WF93样品尽管普遍存在软X过剩,大蓝包峰值仍可能 在1050附近. 但是,软X射线谱指数 SX与1050到0.5 keV间“直线”连接的幂指数 UV-SX没有相关性,说明还存在一种不明的、但在远紫外(FUV)和极紫外(EUV)谱中 起作用的因素,它既能保证 UV-SX与 SX的分布在总体上的一致性,又使二者不具备一一对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8.
本文考察了1966年邢台大震后我国大陆上(只限东部地区,不包括台湾省)25个6级以上地震的余震序列,指出这些序列主震后三天内余震数量集中,衰减迅速,衰减规律与其后的余震有所区别;且这部分余震在时间上控制着以后余震的发展,在空间上已经大体勾划出余震区。根据这些特征,可把余震分为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两类。文中分析了直接余震的特点,统计了间接余震与直接余震的关系,并提出根据直接余震特点来估计间接余震,预报序列发展的想法。文中还初步探讨了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99.
1000.
渭河断裂西段活动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渭河断裂是一条纵贯渭河盆地中部的大断裂,对渭河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乃至盆地内的地震活动都具有控制作用。本文将宝鸡峡口以东,西安市草滩镇以西的渭河断裂西段作为研究区。从渭河断裂北侧黄土台源地貌存在的分级现象、自西向东渭河断裂新近系错距大小非均匀变化、渭河断裂西段断坎地貌差异等方面的分析,讨论了渭河断裂西段存在的活动差异性,认为以千河断裂、岐山-马召断裂和泾河推测断裂为分界点,渭河断裂西段可分为三个亚段,各个亚段在断裂活动时间、活动强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渭河断裂西段所处新构造环境的分析,认为第四纪以来渭河盆地西部地壳的向东掀斜拾升运动是造成渭河断裂西段出现差异性活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