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09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21.
俄罗斯古河谷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杰敏 《铀矿地质》1996,12(6):336-340
本文概述了俄罗斯古河谷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包括大地构造、盆地基底和沉积盖层、古河谷特征、古气候、后生地球化学分带和铀矿化特征等方面,并说明其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422.
末次水期盛期长江入海流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现代长江口外东海内陆架和外陆架三条地震剖面的地层和埋藏地貌分析,并经与相关钻孔和现代长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资料对比,在东海陆架研究区内未发现末次盛冰期时古长江沉积和古河谷,前人所称这长江古河谷实际上是现代潮流水道。认为当时长江很可能未曾由研究区流经东海陆架入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423.
本文根据清水沟流路演化规律以来水来沙特征、河床及河岸物质组成、河谷坡度及河流稳定性等方面讨论了清水沟流路的河型演化.初期为辫状型、然后为顺直型,其中顺直型为保持河流稳定最有利的选择.以后也不宜向曲流型发育.  相似文献   
424.
张瑞锡 《地质论评》1950,15(Z1):38-42
引言麻江源位於湘南道县,江华、宁远、蓝山、四县交界之处,地处洪荒,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通矿区之道路主要有二:一由江华东南行绕道水口再沿麻江河谷北行即至;二为由道县东南之四眼桥南行,经正冲而至矿区,二者相较以后者较为方便,一九四六年冬笔者与宫景光先生奉命调查湘、桂钨锡矿及稀有原素矿物;先行调查桂  相似文献   
425.
川康边区之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论,以四川西部岷江流域及西康东部稚龙江,金沙江与澜沧江上游为限,东起105°E,西至95°E,北自33°N,南止28°N。是区适当四川盆地与西藏高原交接之地带,境内地形至为复杂,高山深谷,东西骈列,走向大致均由北而南,或西北而东南。山在四川西北境有九顶山脉,南尽于成都平原,平均海拔在三千公尺以上,北为雪宝顶,南为九顶山,海拔在五千公尺左右,其西有印崃山,夹金山及大相岭,连绵不断,耸峙于川康边界上,北部拔海约四千公尺,南部则在二千公尺左右,走向初南北而后折为东西,酉康境内,大雪山脉为东部之屏障,平均海拔在四千公尺以上,北名折多山,中为贡噶山,南为  相似文献   
426.
祁连山西段之近代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文郁 《地质论评》1949,14(Z2):184-184
祁连山西段之地形,水理,构造,以及代沉积之性质,气候之变迁表现近代地壳运动之迹象至为明显,兹撮要述之如次: 一、祁连山南北两麓各河谷口均在广大之冲积扇堆积  相似文献   
427.
在云南石鼓"长江第一湾"附近河段两岸发现了10多处典型的第四纪湖相沉积物露头,它们构成了金沙江第二、三、四级阶地的基座。热释光(TL)和U系法年龄测定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湖相沉积物中上部的时代属于243.3~88.0kaBP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上覆的第四级阶地沉积物的年龄为88.0~80.9kaBP。湖相沉积物的粒度、地球化学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其沉积环境有由温湿向湿热转化的趋势。根据对玉龙雪山更新世冰川作用的研究,石鼓古湖最初应是玉龙雪山西麓中更新世早期玉龙冰期冰碛物堰塞金沙江河谷而成的,中更新世晚期丽江冰期的冰水沉积物进一步加以堰塞,直至8万多年前被金沙江侵蚀而再次贯通。  相似文献   
428.
通过对南通段古河谷典型钻孔及剖面沉积物颗粒、微体生物化石、14C测年等的分析,对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地层进行了划分。该段古河谷末次冰期以来的地层,基本上反映了河床相—河漫滩相—浅海相—三角洲相的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现代河床的底部,浅海相淤泥质亚黏土层已被侵蚀掉,沉积的是现代河床相砂层。  相似文献   
42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钦周 《山地学报》2007,25(1):1-3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现代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是温带分布属占优势而含有较多的热带分布属,以及拥有许多古地中海残遗种和本地特有种,其与古地中海在时间上、与现代中亚(草原和荒漠)在空间上有着渊缘联系,热带属的种与温带荒漠、草原种在此巧妙地聚集和组合是干旱河谷的特有现象,它可能是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延续和残遗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历史植物区系的"活化石"。幽深而封闭的峡谷地貌和青藏高原亚热带山地半干旱的暖温气候,以及干燥而贫瘠的山地(碱性)灰褐土是干旱河谷灌丛生境的基本特征。土壤湿度(水分相对含量)和肥力(有机质相对含量)的梯度分析,显示出半干旱-半贫瘠的土壤为其代表性的也是主要的生境类型。一种既无乔木群落(森林)又无草本群落(草原或草甸),而仅有矮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的灌木群落(矮灌丛),盖满了干旱河谷沿岸干燥山坡的荒凉景观,是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自然植被的现状概貌和基本特征。干旱河谷灌丛形成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质历史的时空中,是一种处于森林与草原之间的而近似于草原灌丛的隐域性(非地带性或超地带性)植被。其含有的众多中亚荒漠、草原种,在干旱河谷多为中生或中生耐旱特性。因此,干旱河谷灌丛不是草原也更不是荒漠,而是中国-喜马拉雅地区夏雨性的冬旱灌丛(群系纲),它与地中海型气候的冬雨性夏旱灌丛(群系纲:如地中海的Macehia和北美洲的Chaparral等)同属于干旱(季节性)灌丛植被型的两个群系纲(Formation class)。从干旱河谷灌丛数量分析的样地相关性半矩阵中,析出的具有三角形网眼的灌丛之群系关联网(Relative net)和群系之样地关联网,显示了灌丛核心群系和群系的典型样地在关联网中的相关位置。干旱河谷灌丛沿着地质历史的长河在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大约在上新世(或许更早)青藏高原尚处于夷平面发育时期,早先的干热性古植被(森林草原)中,就可能已经孕育着干旱河谷灌丛的雏型,至少与邻近的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及中亚的荒漠、草原区(或泛、古地中海区)拥有许多共有种,继而在整个第四纪中不断发展和逐渐形成。在全新世最新的深切河谷中生存着第三纪古老植被的残遗类型和衍生后裔,是现代干旱河谷灌丛起源古老的历史性反映和植被现状的基本特征,它应该是一种原生性的植被(或顶极群落)。建立封山、禁止放牧和樵采以及保护自然植被的有效管理机制,综合开发干旱河谷自然环境中水、热优势资源的直接和间接的多种效益,是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的基本途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拥有十分特殊的古老植物区系和非常稀有的原始植被类型,在有限的地域内保存着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残遗成分和衍生后裔,在广阔的湿润森林地带的特定环境中生存着典型的冬旱灌丛,这些都是十分宝贵而稀有的自然遗产,对于研究我国西部的历史植物区系和自然地理,以及保护和建设现代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都有着非常宝贵的科学价值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特建议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划出一定的面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地段可选设在杂谷脑河的甘堡至龙溪地区(包括主要支流的一部分河段)和岷江干流的飞虹桥至黑水河的沙坝(干旱中心)地区。  相似文献   
430.
云南干热河谷农业干旱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永彬  朱彤  卢培泽 《热带地理》2003,23(2):154-157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散布的一类半干旱、干旱地带,自然水分的缺乏制约着干热河谷优势光、热、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干旱环境的形成,有显著的低纬、山原、季风的背境特征,农业干旱直接受区域降水与蒸发,地表水与地下水,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并形成了3种类型的农业干旱地域。为了改善农业干旱状况,需要采取增加控制水量,山地—河谷水资源整体规划,发展高效用水的农业产业等措施。从实际中提炼干热河谷水资源开发的4个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