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33篇 |
免费 | 2017篇 |
国内免费 | 20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13篇 |
大气科学 | 4203篇 |
地球物理 | 1449篇 |
地质学 | 4568篇 |
海洋学 | 1033篇 |
天文学 | 266篇 |
综合类 | 1547篇 |
自然地理 | 27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8篇 |
2023年 | 495篇 |
2022年 | 681篇 |
2021年 | 758篇 |
2020年 | 482篇 |
2019年 | 648篇 |
2018年 | 428篇 |
2017年 | 423篇 |
2016年 | 485篇 |
2015年 | 556篇 |
2014年 | 993篇 |
2013年 | 796篇 |
2012年 | 945篇 |
2011年 | 914篇 |
2010年 | 980篇 |
2009年 | 863篇 |
2008年 | 828篇 |
2007年 | 732篇 |
2006年 | 634篇 |
2005年 | 673篇 |
2004年 | 509篇 |
2003年 | 529篇 |
2002年 | 378篇 |
2001年 | 417篇 |
2000年 | 391篇 |
1999年 | 330篇 |
1998年 | 324篇 |
1997年 | 261篇 |
1996年 | 244篇 |
1995年 | 216篇 |
1994年 | 236篇 |
1993年 | 202篇 |
1992年 | 163篇 |
1991年 | 111篇 |
1990年 | 115篇 |
1989年 | 87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8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6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1949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厦门市旅游业为研究样本,采用系统分析,围绕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建立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因子进行权重测算,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将气候变化对厦门旅游业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的隶属度最大值为0.309,是较强的。研究可以明确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各个方面,按照受影响程度高低进行划分,从而可以有效指导旅游业相关从业者对风险进行归类,进而协调各方利益,有针对性地发展旅游业,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长期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2.
83.
84.
1873—1996年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用1873 ̄1996年/1997年资料,延长计算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指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指出该指数与我国的冬、夏季天气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关系密切。还指出,该指数与印度季风强度正相关,并且能解释季风的准两年振荡。 相似文献
85.
采用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14种代表性植物种群2009年和2010年两个生长季的物候观测资料, 进行植物种群物候学特征的定量分析, 划分物候类型并指出影响不同物候期的环境因子主次. 结果表明: 营养期和结实期的物候指数都较大, 分别为32.70和24.39, 其他物候期则相对较小; 整个生长期持续天数较短, 为155 d左右. 14种植物可划分为3种类型和6大类群. 在营养期和整个生长期, 与物候变化最为密切的环境因子为降水量, 其次为日照时数, 温度居第三; 而影响其他物候期的因子均以日照时数为主, 降水量和温度依次居后. 相似文献
86.
87.
基于1961—2016年5—8月西藏高原环流指数、NCEP再分析资料和新疆96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降水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5月青藏高原上空环流与北疆夏季降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5月西藏高原环流指数Ⅰ与北疆夏季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8;(2)5月西藏高原环流指数Ⅰ的强弱变化会影响500hPa的夏季环流特征、夏季地表至300 hPa的水汽通量输送,当指数偏强时,夏季环流形势的配置和水汽输送均有利于北疆夏季降水,反之,则不利于北疆夏季降水;(3)夏季西藏高原环流指数Ⅰ和北疆夏季降水、5月西藏高原环流指数Ⅰ的关系密切,并且5月西藏高原环流指数Ⅰ和青藏高原5月、夏季的感热通量有明显的负相关,通过高原的热力持续性作用,5月西藏高原环流指数Ⅰ的强弱可以影响北疆夏季降水的多少。 相似文献
88.
2006年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全国160站降水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outgoinglongwave radiation)资料和所计算的热源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并研究了热力异常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弱;西太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脊线位置明显偏北,川渝地区受高压系统影响盛行下沉气流,中高纬环流场则表现为乌拉尔山地区和东北亚区域无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南亚高压比常年偏北偏强,持续控制川渝地区;2006年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偏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热源偏强,是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有密切关系,川渝地区夏季干旱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并且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的原因与2006年类似。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