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91.
岷江上游近两万年前发生了什么事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岷江1933年叠溪古镇地震滑坡调查研究中,对较场大滑坡上覆盖的较古老的土黄色厚土层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河湖相沉积物,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这套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m,根据14C测试,形成于约两万年以前。此后在叠溪下游以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中又发现了几个古堰塞湖沉积物,测年初步判定,也都形成于距今两万年左右。这一事实揭示两万年以前岷江上游曾发生过一次重大的变动,系列堰塞湖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消亡过程必然对其下游乃至川西平原环境的演化发生重要影响。堰塞湖沉积物中记载了地质环境和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是深入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前缘地质环境近期演化规律的极为可贵的资料。文中对这些古堰塞湖作了简要介绍,并就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2.
在滑坡的变形迹象研究的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岷江上游汶川-较场河段内28个典型滑支的稳定性进行评判,评判结果表明:目前岷江上游汶川-较场河段内共有10个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在降雨、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坡堵江。  相似文献   
93.
近年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地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土地沙化形势严峻,阻碍区域和下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分析该区脆弱山地生态基础上,探讨了土地环境的现状和演变。研究发现:土地环境的恶化是系统内在特性和外在干扰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在的脆弱特性决定了土地系统对干扰的抗性差,退化后难以恢复,而强烈的人为干扰则加剧了系统的退化速度和进程。生态修复和重建应系统规划,综合治理,建立强有力的区际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干旱河谷区高产优质农林业。  相似文献   
94.
95.
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新生代以来发育岷山构造带内部的岷江水系流域盆地,无论是流域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记录,还是其流域地貌所呈现的典型特征,都深刻指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新构造活动。文章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最新获取的高精度SRTM-DEM数据,系统提取了岷江水系中上游流域汇水盆地以及67个亚流域盆地的典型地貌参数,如流域面积、河流长度、分支比等。通过对流域地貌参数以及纵向河道高程剖面等的统计分析,认为岷江水系东西两侧具有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东侧流域盆地主要表现为面积小、河流长度短、分支比低以及河流梯度大等特征。由于岷江水系东西两侧地层岩性的对称发育以及整个岷江流域盆地对气候因素具有同一的响应特征,所以亚流域盆地典型参数特征指示了岷江水系两侧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反映并印证了岷江断裂东西两侧晚新生代以来的不均衡抬升。晚新生代以来岷山构造带的快速隆起以及龙门山构造带内部差异活动是造成岷江水系东侧各支流发育程度低,东西两侧亚流域差异地貌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
吴小平  胡建中 《现代地质》2009,23(3):430-439
为了深入了解岷江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以岷江源地区河谷地貌、新生代盆地、夷平面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区内新构造运动的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河谷地貌以宽谷和窄谷的交替出现为特点,源区发育三级夷平面,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貌差异显著。该区新近纪以来主要经历了早期(5.3 Ma)伸展断陷和中期(1.8 Ma)逆冲推覆兼左行走滑及晚期(0.13 Ma)掀斜抬升演化过程。岷江源区河谷地貌的演化严格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运动控制了河谷以及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形态,影响了河岸两侧阶地的分布、形态与结构。本区新构造运动具有南北分带型和东西向掀斜运动的不对称性等特征。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的活动构造提供了重要的地貌证据。  相似文献   
97.
岷江上游流域DEM的河网提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DEM中包含了丰富的地质地貌、水文等信息,是流域分析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详细介绍了利用DEM数据提取流域水系信息特征的方法,并以岷江上游为例,对DEM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ArcGIS 9.3软件平台下Hydrology模块提供的D8算法来确定水流离开DEM栅格单元的方向,并计算流向各栅格单元的水流累积量,再根据给定的集...  相似文献   
98.
张羿轲  方一平  杨悦  徐云 《山地学报》2021,39(2):238-247
探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福祉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规律,实现对人类活动的有效调控,是维持地区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区域生态格局产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等,而相对缺乏人类活动与区域生态福祉间的相关性研究.本文利用当量因子法、突变理论及贬值率模型对岷江上游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生...  相似文献   
99.
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位伟大科学家。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生于德国柏林,1930年在格陵兰大陆冰盖的科学考察中,为了营救战友,被严寒过早地夺去了生命,享年50周岁。 在他生命的50年中,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震动了当时的科学界。在他去世后,带来了地球科学一场深刻的革命,即新地球观的诞生——板块构造学说。 魏格纳在海德尔堡和因斯布鲁克度过了他的大学时代,主修天文学,但在大学时代他就开始致力于地质学和气象  相似文献   
100.
张正禄 《测绘学报》2004,33(3):280-281
德国汉诺威大学土木工程与测量系地球测量研究所Guenter Seeber教授所著的《SatelliteGeodesy》(卫星大地测量学)第2版已于2003年由德国Walter de Gruyter出版社在柏林出版.本书的第1版于1993年由该出版社出版,都是用英文写成.第1版曾由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赖锡安教授等译成中文于1998年由地震出版社出版.第2版与第1版之间相隔恰好10年,10年来卫星大地测量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Seeber教授以其深邃的眼光、严谨的学风和渊博的知识全面修订和扩展了第1版.本文结合第1版,将第2版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介绍给我国读者,希望能对广大测绘同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