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5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15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5篇
自然地理   54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1 毫秒
821.
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我国城市群研究划分为起步期、渐进期和快速发展期3个阶段,对国内学者使用的诸多城市群区域的相似概念进行辨析;从城市群空间界定、城市群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城市群空间结构和空间演化、城市群经济联系、城市群规划及其一体化发展、城市群经济整合和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策略6个方面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群研究的理论进展,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群研究在理论的系统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文要素的关注以及生态环境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我国城市群的研究将在交通、生态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22.
沈陆澄  陈中  侯璐璐 《热带地理》2022,42(10):1628-1639
以文化城市群为角度、潮汕文化为切入点、粤东文化城市群为案例,系统梳理其城市群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粤东城市群的空间形态随潮汕文化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而发生改变,呈现从西北逐渐向东南拓展的特征,单个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精细化、密布局的特征,城市群空间格局则经历了“带状—人字状—梳状—圈层式”的演变;2)“精细、重商、外向、融合”等潮汕文化要素分别在粤东城市群发育的4个阶段发挥着不同影响力,其中,“精细”和“重商”深刻影响着城市群个体化发展阶段的空间特征,“外向”和“融合”引领城市群集团化发展结构;3)文化城市群的演变实际是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时代复合型新文化等多种要素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实现梯度式推演的结果;4)在不同时期,文化要素作用尺度从微观建筑建设层面逐渐扩大至中观城市景观层面,最终形成基于地方文化认同的城市群层面。  相似文献   
823.
陈传龙  李泽浩 《热带地理》2022,42(11):1855-1865
厘清城市群碳排放责任,有助于实现城市群碳达峰和低碳社会建设。基于构建的中国城市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测算了各城市群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及净碳转移规模和流向,并利用价值链理论,在对城市群贸易增加值分解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城市群间的碳排放权责分配方案。结果显示:1)从生产侧责任转向消费者责任的核算方法下,中国各城市群的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差异,中间产品调入、调出以及来自其他城市群的最终产品需求是城市群碳转移的主要原因。2)城市群净碳转移不仅发生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城市群之间,而且在较不发达的内陆城市群与沿海城市群之间也尤为显著。3)在“责任共担”的碳核算方案下,各城市群碳排放规模显著变化。相比于消费侧责任,呼包鄂榆等12个城市群的“责任共担”碳排放量相对增加;与生产侧责任相比,珠三角等9个城市群的“责任共担”碳排放量有所增加。为此提出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协调减排责任和减排目标的城市群碳排放责任分配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24.
以城市群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2004—2019年我国城市群政策和方言多样性对城市文化发展与协调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城市群政策以及方言多样性有效促进了城市文化发展;城市群政策以及相同的方言背景能够弥合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文化发展差距,促进文化协调。城市群政策与方言多样性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其中,城市群政策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强度表现为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又高于中部地区;方言多样性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强度表现为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825.
使用2000—2015年的多期遥感影像,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等定量指标,从城市群、个体城市和城市内部多个尺度,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植被覆盖在总量和人均不同层次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在城市群尺度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在城市尺度主要呈现“郊区强于中心区”的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15年间的植被覆盖变化总体态势向好,植被覆盖变化与区域发展水平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3)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城市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相似,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同时,提出促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建议: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和提升城市群城镇发展轴、城市中心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保护方针。  相似文献   
826.
依据山东半岛东部海域7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测试结果,分析了研究区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识别了沉积物来源,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和沉积物输运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中Ba和Sr平均质量比最高,分别为465μg/g和198μg/g;Ba含量整体呈中间低、四周高的趋势; Sr整体呈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特征。除Ba和Sr外, Cr、Cu、Ni、Pb、Co和V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整体呈近岸低、离岸高的分布特征。通过m(Cr)/m(V)-m(Ni)(m表示元素质量比,μg/g)散点图判别,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物质,南部可能有少量长江物质输入。微量元素的分布受物源和粒度效应的控制。研究区微量元素除Ba、Sr外,其余元素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 Sr元素则与平均粒径呈负相关性,Ba与沉积物粒径无明显相关性。黄海沿岸流携带黄河物质绕过成山头后在研究区发生沉积,同时受到北上黄海暖流的阻隔,在研究区南部发生混合扩散后沉积。研究成果对于补充完善山东半岛泥质区的物源和输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7.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地下水防污性能反映地下水系统遭受污染的可能性,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地下水水质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该文选取DRASTIC评价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过程中选取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地形坡度、包气带介质及渗透系数等7个指标,通过对各指标因子进行赋值,确定权重,进一步划分防污性能等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按照防污性能等级划分标准可以分为5个区,即防污性能差区、防污性能较差区、防污性能中等区、防污性能较好区、防污性能好区,分别占总面积的0.13%,9.74%,39.76%,40.71%,9.66%。该模型的评价结果客观科学,能有效的为规划部门及地下水资源管理部门服务。  相似文献   
82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作为一种更具前瞻性、世界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面临着许多有待开拓的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实践、思考,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和路径。在这方面,地处辽宁东部山区的清原满族自治县,从2002年起就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超前的探索和实践。几年来,清原人民紧紧围绕建设辽宁生态大县这个总纲,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以此为基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水源基地、休闲娱乐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努力将清原打造成辽宁生态大县、工业强县、绿色食品基地县和一流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829.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actuality of the marine ecosystem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water region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and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change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to the marine ecosystem of the region,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researched based on data from 26 sampling stations carried out on four seasonal cruises from December 2006 to November 2007.The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PRIMER 6.0 and SPSS 15.0 software packa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36 macrobenthic species in total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esearch region by the field works.Most of the species belong to Polychaeta (76 species),Mollusca (75) and Crustacea (60).Of which,33 species were common species by the four cruises.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different among the four seasons,however,the polychaete species Nephtys oligobranchia and Sternaspis scutata were always dominant in the four seasons.The abundances and biomasses of the macrobenthos from the research region were variable in the four seasons.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d MD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imilarities of macrobenthic structures among the stations were low,most of the similarities were at about 40% of similarity values,only that of two stations were up to 60%.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milarity values of the macrobenthic structures,the 26 stations were clustered as six groups at arbitrary similarity level of 30%.The ABC curve indicated that the marcofauna communities in the research region had not been disturbed distinctly.The results of BIOENV and BVSTEP (Spearman) analysis impli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in bottom water and heavy metal copper in sediment,water depth and temperature of bottom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affect the macrobentic community.  相似文献   
830.
乳山口西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4个季度月(冬、春、夏、秋)对位于乳山口西村潮间带的高潮带(R1站)、中潮带(R2站)和低潮带(R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生态调查所获得的样品,分析研究了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点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乳山口西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103.33个/m2,7.056g/m2和41种,在高潮带分别是72个/m2,0.64 g/m2和21种,中潮带分别是115个/m2,8.584 g/m2和29种,低潮带分别是123个/m2,11.943 g/m2和12种.3个潮带的总平均密度(D)大小顺序为:DR3>DR2>DR1>,总平均生物量(B)为:BR3>BR2>BR1,总种数(S)为:SR2>SR1>SR3>.这些生态特征与其他海域潮间带的生态特征有很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底质、潮汐、季节和人为干扰等.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乳山口渔港进出渔船和其他船只对周边海洋底栖动物的影响,为以后的底栖动物比较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