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21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641.
全新世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海面变化的河流地貌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庆 《地理科学》1999,19(3):225-236
对全新世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沿岸的相对海面(基准面)变化,不同河流有截然不同的地貌响应方式。大沽夹河型河流的下游河谷中有分别与相对海面升降对应的溯源堆积期和溯源侵蚀期,但不同规模的河流仍有差异。黄水河型河流河谷未因基准面升降而发生侵蚀或堆积,河谷仅起了输沙通道的作用。此外,大沽夹河型河流的中下游河型在相对海面上升或下降时,还可能发生相应地网状化或曲流化。  相似文献   
642.
中全新世气候突变对青海东北部史前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青海东北部自然环境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且本区史前文化发达、序列完整、遗迹丰富。因此本区是我国研究气候变化对史前文化影响的典型区域。利用气候和考古研究结果,采用GIS和数学分析方法,发现:4 kaBP本区气候向干冷化突变,齐家文化在3.9 kaBP突然衰弱,在干冷形势基本稳定的3.6 kaBP,出现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遗址数猛增;齐家文化是农耕文化,辛店文化继承了齐家文化的生产活动,其地域范围缩小,向低海拔和向东部的低山丘陵、河谷、沟谷地带退缩;而卡约文化在适应气候突变后,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方式--畜牧业,并向西和更高海拔的中山地、高山地等扩展,地域范围达到史前文化最大。因此气候突变,史前居民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气候突变是本区史前文化由单一向多元分异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本区大型聚落难以维系,文明进程受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43.
对滚石不能一概而论,尤其对原地风化出来的滚石,应进一步追索。从更新世的滚石在现今1700m海拔高程的山顶上分布出发,从沉积学、孢粉等方面下手,发现这些更新世滚石深藏着奥秘,它们无不与内蒙古高原隆升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44.
为探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海面温度的长期变化,本文利用当前国际上水平分辨率较高的多卫星观测融合数据对2003—2020年间的海面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除威海和连云港部分近岸海域外,山东半岛南部大部分海域的海面温度显著升高,升温速率最大值可达0.083℃/a。海面增温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主要出现在春末至秋初(4—9月),且近岸海域强于外海。(2)除青岛外海外,大部分海域的暖季开始日提前,暖季持续时间延长,其中在海州湾和烟台、威海近岸及南部海域最为显著;年最高温度升高,在连云港近海和海州湾、胶州湾等海域较为显著,但其发生日并无显著提前或者延后。(3)冬半年,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和部分外海海域有较强的温度锋面,并在过去18年间显著增强。(4)海面温度在冬季的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相关性较好,但在其他季节与PDO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645.
基于2014-2018年NOAA/AVHRR遥感数据,在山东半岛海域选取6条剖面,结合海表温度和表层悬浮体的时空变化特征,详细研究了山东半岛沿岸流的年周期变化规律与移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沿岸流年周期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成长期(10-12月)时开始形成于黄河口附近,沿莱州湾南部向东运移;强盛期(次年1-3月)时山东半岛沿岸流完全成型,扩散带最宽,鼎盛时期北部可以至38°N附近,东部可以至123°E附近,在35°~36°N附近分成NE-SW向的2个分支,主干部分最远可到达胶州湾东部海域,余流沿岸向西南方向转折;衰退期(4-6月)时沿岸流强度减弱,只在山东半岛北部和东部小范围内有微弱的显示;消亡期(7-9月)时基本消失。山东半岛沿岸流在冬季时对悬浮体扩散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使其在黄河口南侧与山东半岛北岸-成山头东部海域分别形成呈“弧形”和“条带状”分布的2个高浓度区域。  相似文献   
646.
山东半岛荆山群富铝片麻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荆山群富铝片麻岩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和U-Pb定年结果表明,荆山群富铝片麻岩中锆石成因比较复杂,可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为继承性(岩浆或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类锆石微区记录了~2 650 Ma和~2 100 Ma两组207Pb/206Pb年龄,这不仅表明研究区变质基底在中太古代末期和古元古代早期至少存在两期岩浆-热事件,同时,也说明荆山群原岩形成时代应晚于2 100 Ma;第二类为变质锆石,记录的207Pb/206Pb年龄集中在1 900~1 850 Ma之间,应代表荆山群富铝片麻岩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时代;第三类亦为变质锆石,记录的207Pb/206Pb年龄集中在1 840~1 820 Ma之间,应代表荆山群富铝片麻岩峰后中低压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该项成果准确地限定了荆山群富铝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时代和峰后中低压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的年代学格架,对深入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高压麻粒岩的成因机制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47.
末次冰盛期是末次冰期以来地球表面最寒冷的时期。通过对山东半岛地下画廊溶洞石笋DXHL3进行高精度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该地区23.2~18.8 ka时期高分辨率夏季风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结果发现,山东半岛末次冰盛期夏季风气候存在显著的千年尺度波动;REDFIT分析表明,氧、碳同位素值均存在显著的2.2 ka周期。末次冰盛期山东半岛总体处于冷干状态,具体又可细分为4个阶段,即冷干(23.2~22 ka)-相对暖湿(22~21 ka)-冷干(21~19 ka)-相对暖湿(19~18.8 ka)。石笋DXHL3的δ18O变化趋势总体上与亚洲季风区内其他石笋记录相似,也与西太平洋暖池婆罗洲的石笋记录类似。这反映了末次冰盛期西太平洋暖池气候环境变化可能对山东半岛的夏季风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推测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引起的大气环流和黑潮的变化,是将气候环境变化信号从低纬地区传递到中高纬地区的纽带。  相似文献   
648.
划分海岸应从海洋地貌学视角考虑,根据形状、成因、物质构造和发育演化等阶段,提供具体的划分方法,从而了解海岸的地形动力特性,这对海岸工程技术研究和防护、旅游发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山东半岛砂质海滩进行海洋动力地貌分类界定,根据地貌背景、海滨地貌形态、海滨沉积物类型和海洋动力要素等,选取了六个特征作为系统聚类因子。运用海滩相对潮差分类模型(?-RTR模型),结合聚类分析,确定了山东半岛43个海滩的地貌动态特征,并对这43个海滩的类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可将山东半岛海滩归为六种不同的海滩状况,分别为:低潮沙坝/裂流海滩/超消散组、中间状态组/消散组(无沙坝)、超消散组、消散组(沙坝-槽谷)、低潮阶地和反射组。(2)聚类分析方式和?-RTR模式的结论基本相同,在部分沙滩的分类结论上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仍能够合理划分海滩种类,有助于理解海滩的动力地貌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