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如果把各个民族的服饰比作花朵,那么,彝族服饰肯定是其中最为绮丽的那朵花了。由于彝族分支众多,居住环境复杂,分布地域广阔,其服饰也呈现出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的景象。多彩多姿的服饰景观,体现了彝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独到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292.
《地球》2012,(5):77-78
搬进保障房,不仅能改善居住条件,还能同时享受到社区配套的同步交付服务。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表示,朝阳区星牌建材厂B07地块两限房和通州区北京制线厂经适房两个项目已经率先公示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293.
新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利用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具有明显的“时滞性”缺陷。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张过程中,中国城市中大量出现的封闭社区等新生城市空间形式改变着以往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表现出一些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特征。房地产市场数据能够直接反映住宅供给环境的改变,并可以间接预测出城市居住分异结构及趋势。通过宏观层面对南京1998-2008 年期间新建的1075 个城市居住社区属性特征的调查研究,结合微观层面对案例社区居民访谈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探讨南京居住空间分异过程、特征与演化机制。从南京居住分异的社会空间特征来看,新时期(1998 年至今)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居住分异过程使得城市社会空间出现新圈层结构;封闭社区的大量崛起导致城市社会空间碎片化与公共空间私有化;现代社区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加剧了社区邻里关系淡漠。通过对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揭示出新时期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动力模型的一般范式。  相似文献   
294.
基于多智能体的居住区位空间选择模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 MAS) 是一种进行复杂系统分析与模拟的强有力工具,尤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居住区位选择模型(Agent-Based Model of Residential Location-ABMRL),将多智能体建模的方法应用于居民居住区位决策行为和地价动态变化的研究中,旨在探索与模拟居民在居住选择过程中的复杂空间决策行为,以及居民之间、居民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演化过程。ABMRL模型由表征各类居民的多智能体层和表征地理环境的元胞自动层组成,对应人地关系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人类与自然环境。该模型认为居民迁居的动力源于内部的经济社会压力和外部的居住环境刺激。利用ABMRL模型模拟和验证了居住空间分异、圈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绅士化等经典城市理论,并以广州市海珠区为实验区,模拟了该区域居民居住空间分异的演化过程和地价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95.
焦华富  吕祯婷 《地理科学》2010,30(3):336-342
运用评价模型对芜湖市各个片区的居住区位进行了评价,利用问卷调查方式所获取的资料对芜湖市居民的居住满意度和择居意向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居住区位优势度对商品房价格的空间分异、居民居住满意度、居民择居偏好区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芜湖市中心的城中片区在居住区位方面的优势最高;其次是镜湖北片区;再次是城南片区、城东片区、开发区片区;三山片区最次。可见对一个拥有中等规模,新区刚刚开发的城市而言,发展历程越久的片区,其区位优势越强,且商品房价格越高,居民的居住满意度越高,更成为居民理想的择居区位。  相似文献   
296.
<正>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优势资源进一步集中到特大城市及大城市,外来移民的增加迫使城市不断外扩,耕地被征用,近郊村庄变成了城中村。城中村又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口的聚集地,居住条件、治安环境较差,基本成为城市的死  相似文献   
297.
在全国城市群中,没有一个是像长株潭这样的:三市鼎足而立,彼此相距不足50公里。哪种交通方式可以更有效地缩短三市间的距离,方便商贸和人才的交流,助推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毫无疑问,答案是城际铁路。城铁,俨然成为了实现长株潭三城融合的最好载体,正在悄悄改变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居住方式……  相似文献   
298.
沈阳市居住就业结构的地理空间和流空间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修春亮  孙平军  王绮 《地理学报》2013,68(8):1110-1118
以沈阳市为案例,使用"六普"居住人口数据和"二经普"就业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居住和就业一体的综合空间分析。在城市尺度上的地理空间与"流变量"视角下"流空间"的比较分析发现:在城市地理空间表达上,居住功能的作用明显重于就业,但就业功能对城市地理空间也有所表达,居业一体的空间分析仍然是有意义的;在社会构成要素的分布上,传统地理空间仍有基本的规定性,居业空间结构中居住空间差异的分层明显,而就业的集中度则高很多;文化精英在居住和就业方面与大众已经有所分化,由大学的建设和布局所致,"单位"仍然是扩张中的大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之一;居住的空间扩展几乎是全方位的,而就业的扩张范围则小得多,精英层的就业空间主要集中于市中心和"金廊"一带,导致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城市空间结构中形成了"居住扇"、"就业廊"、"流动圈"等几大空间构造;大学和大学城、行政机关、金融等生产者服务业是"流空间"的主要因子;在"流变量"空间格局中,就业功能分布变化的"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的趋势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299.
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居住与就业空间集聚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湛东升  孟斌 《地理学报》2013,68(12):1607-1618
制度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居民居住和就业空间组织也变得更为复杂,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2010 年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缓冲区、最近邻层次聚类和Ripley K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市不同社会属性居民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 总体上,北京城市居民居住和就业空间圈层分异明显。在各圈层内部,不同人群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比例亦存在相对差异;职住空间错位程度表明距市中心15 km左右是城市就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主导地位转化的分界线;职住平衡度整体上呈现出由内圈层到外圈层递减的趋势,但高收入阶层和年轻白领的职住平衡度相对较低。② 不同人群居住与就业空间集聚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平民居住和就业均呈散点状集聚;年轻打工族居住和就业集聚区域紧邻,主要集聚在四环以内的城市东部区域;高收入阶层居住呈现“小集中、大分散”集聚特征,就业集聚区多集中在四环以内的城市东部和西北部区域;年轻白领居住集聚区呈现城市西部条带状和东部散点状相结合特征,就业集聚区主要在中关村和CBD为中心的两条轴状区域。③ 不同人群居住和就业空间集聚的尺度特征较为相似,呈现随距离增加“先增后减”变化趋势,但距离阈值存在差异。表现为高收入群体居住空间可选范围较小,一般平民就业空间可选范围较小,而年轻白领居住和就业空间可选范围均较大。  相似文献   
300.
神奇的地热     
卞跃跃 《地球》2014,(8):106-107
人类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探索永无止境,在看尽了地球表面的山河壮丽风光旖旎之后,又被地下未知的世界所吸引,无论是火山爆发的奇观,还是热气矿泉的奔涌,都让人们对地球内部倍感好奇,地下世界是否灼热非常,而我们在地表却浑然不觉?《地心探险记》和《地心之旅》等一系列科幻小说和电影为我们描绘了一番神奇的图景。但是如果我们有钻地之术,穿过地球的外壳朝向地心来一次垂向的旅行,我们会看到一个与地表迥然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热与压力的炼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