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6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713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1810篇
海洋学   28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陆和品  徐世友 《云南地质》2012,31(4):516-517
对比活性炭吸附和乙酸丁酯萃取两种金矿样的测试方法,前者设备少、毒性小,但分析结果误差稍大;后者萃取成本较高,但分析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842.
以长江河口典型潮间带(崇明东滩湿地)不同地貌单元植被根际柱样沉积物(0~33 cm)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江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环境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VS)的时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根际沉积物中 AVS 含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表现为:互花米草大于海三棱藨草和芦苇.各采样点根际沉积物中 AVS 含量垂向变化为:高潮滩芦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中潮滩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藨草,随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在地面下约20 cm 处显著增大. Pearson 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中 AVS含量与<16μm 的颗粒物、有机碳含量及含水率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根际沉积物中 AVS 含量的时空变化可能受潮汐、植被生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时空变化特征反映了长江河口潮滩复杂多变的氧化还原条件.与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相比,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对沉积物中硫酸盐异化还原有显著影响,其可能改变了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原有的氧化-还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843.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构造重组、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对鄂西-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地层(相当于第1、2阶)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在3大岩相组合(碳酸盐岩、硅岩、黑色泥岩/页岩)中识别出了16种主要岩相类型,并根据岩相时空变化识别出4个沉积层序(S1~S4)。在寒武纪开始时,湘西碳酸盐台地发生暴露,而台缘南侧发生裂陷,台地北侧的湘西北地区(如石门杨家坪)也发生大幅沉陷,但往北至三峡地区变浅,过渡为碳酸盐台地,形成两隆两凹的古地貌格局,这种巨大侧向地形差异(起伏)指示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断块掀斜作用,这种构造作用在寒武纪早期呈幕式活动,从而控制了该时期的沉积作用、沉积样式及其空间分布,并以沉积层序体现,因此每一层序代表了一幕从构造(拉张)强化到衰减过程的沉积响应。在构造幕的开始阶段,由于强的拉张和断裂掀斜作用,湘西碳酸盐台地发生暴露或变浅,而在该台缘南侧发生断陷,形成断阶,深部富硅热液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到断阶海底形成浅海热液喷流系统(硅烟囱),所以此处层序底部往往由一套特殊的硅质沉积(如有多管-孔丘状硅岩、脉状硅岩或漏斗状/楔状硅岩体)组成。此带向东南盆地方向,由于热液活动衰减和海水影响的增强,主要发育层状硅岩。从湘西北至三峡地区,层序底部一般由薄层状硅岩(常含泥质)组成,且向台地方向量减少(但碳酸盐岩增多)。在构造幕晚期,由于构造活动衰减,热液硅通量大幅减少,除深水盆地外,碳酸盐工厂恢复生产,因此层序上部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深水盆地除外)。从第四构造幕热液活动后,盆地基底热衰减迅速,深部硅输入通量大幅减少,并在扬子地块发生大范围均匀挠曲沉降和快速海平面上升,造成碳酸盐台地淹没,形成了牛蹄塘组(或同期)富有机质黑色岩系。从此后,中扬子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构造-沉积演化时期。  相似文献   
844.
黑钨矿单矿物通常混入铬、钙、镁、钴、钪和稀土等元素,属于富含稀土型矿物,准确测定黑钨矿中的稀土元素对判定黑钨矿矿床的成因相当重要。黑钨矿单矿物样品经硝酸-氢氟酸高压密闭溶解,蒸干除去氢氟酸,以硝酸提取使稀土元素进入溶液,钨则以钨酸的形式从溶液中沉淀而分离,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稀土元素的含量。用Rh、Re双内标校正,有效地降低了分析信号漂移对分析结果的影响;Ba对153Eu干扰、Pr、Ce对157Gd干扰,采用分析软件在线扣除。该方法消除了钨基体元素的干扰,复溶沉淀实验表明残留稀土相对量小于10%,稀土元素的测定值与过氧化钠碱熔法的结果相符。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4.2%~104.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检出限小于0.026μg/g。方法简便,准确度高,检出限低,适用于黑钨矿单矿物的分析。  相似文献   
845.
BIF微量稀土元素分析方法及其在冀东司家营铁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文君  靳新娣  崔敏利  王长乐 《岩石学报》2012,28(11):3670-3678
以硅铁条带交替出现为特征的条带状铁建造(BIF)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铁矿资源类型,精确分析磁铁矿的化学组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了磁铁矿样品不同溶样方法分析结果的比对,并详细分析和讨论了冀东司家营铁矿磁铁矿与燧石单条带的微量及REE元素分析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磁铁矿样品,常规HF+HNO3溶样法与HBr+HNO3组合溶样法具有一致的溶样效果;司家营BIF的Zr,Sc,Th含量极低,表明未受陆源碎屑的污染;铁质与硅质具有低LREE、高HREE、La和Y正异常的海水REE特征,同时具有Eu正异常的热液REE特征;Ce负异常的缺乏,说明当时的古海洋是一个缺氧的环境。研究发现富铁条带的稀土总量大于富硅条带的稀土总量,这可能与硅、铁沉积物的地球化学习性相关,铁质沉积物更易吸收稀土元素。富矿和普通矿石具有原生的热液与海水的混合来源,部分富矿受到后期流体的强烈扰动,甚至表现出热液流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846.
华南富铀花岗岩和产铀花岗岩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简要叙述了我国南方5省(区)富铀花岗岩和产铀花岗岩概况,详细讨论了产铀花岗岩的主要特征:断裂构造发育,蚀变作用非常强烈,经常有二云母花岗岩出现,中基性和酸性脉岩比较发育。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们产出铀矿床的能力。  相似文献   
847.
老挝川圹省西南部富开铜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金矿容矿岩系为石炭系—二叠系碳酸盐岩、火山碎屑岩系和矽卡岩及斑岩脉,成因类型为斑岩型-矽卡岩型.成矿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848.
本文结合矿区最新勘查成果, 从成矿背景、物质来源、矿化特征等方面揭示了矿区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信息。笔者通过疏理决定矿区找矿方向的关键环节, 提出矿区斑岩体的侵入方向与区域NE向构造-岩浆带一致, 主导矿区富碱斑岩带总体呈NE向展布并由NW向SE侵入的认识, 进一步调整了找矿思路。并分析展现了矿区具有寻找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的前景, 对区域喜山期富碱斑岩带的地质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49.
北一、南六矿体是海南石碌铁矿床最主要的2个铁矿体,赋矿围岩同为二透岩,铁矿石主要为赤铁矿加少量磁铁矿.研究两矿体赋矿围岩和富铁矿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比较其物质组成差异性,可以为本矿床深部和外围找矿提供有用信息.研究表明,北一、南六2个矿体二透岩、富铁矿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差异明显;北一矿体二透岩除CaO和Co含量低于南六矿体样品外,其余氧化物及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南六矿体样品;北一矿体二透岩及富铁矿有Eu弱负异常,南六矿体二透岩及富铁矿Eu正异常;所有样品均表现Ce的弱负异常和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矿体成矿环境或受后期热液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850.
世界海底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是潜在的海底金属资源。文章对富钴结壳资源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布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建库,从全球角度出发,对富钴结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海山、洋脊、海盆和陆坡4种地貌的Co品位分别为0.70%、0.46%、0.50%和0.43%,海山地貌更有利于高Co品位结壳的产出。三大洋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矿点的分布比例占到了已知总数的73.3%,说明太平洋海山区是世界海底富钴结壳资源主要的产出区。根据入库数据的分布特点,在全球划分出10个富钴结壳成矿区,结合结壳的厚度和分布水深,从各成矿区中划分出富集区,并按照2 cm厚度和4 cm厚度的标准分别对富集区的富钴结壳资源量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显示,太平洋富矿区的富钴结壳质量最好,w(Mn)、w(Co)、w(Ni)、w(Cu)平均分别为23.00%、0.66%、0.44%、0.09%,干结壳资源量分别为2426.33 Mt、70.30 Mt、48.75 Mt、10.30 Mt;按4 cm厚度指标,w(Mn)、w(Co)、w(Ni)、w(Cu)平均分别为23.70%、0.58%、0.48%、0.11%,干结壳资源量分别为1184.53 Mt、29.76 Mt、24.53 Mt、5.01 M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