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7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568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191篇
地质学   978篇
海洋学   142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61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01.
在以前的工作中,考虑直立走滑型断层地震,假设断层面微元破裂强度遵循Weibull概率分布,由细观力学方法推导出断层面的宏观本构关系是一个非线性函数,表现为弹性-软化塑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用稳定性理论研究了地震稳定性问题.而实际断层大多是倾斜的,为此,本文首先建立了由围岩和倾斜断层构成的平面地震力学模型,采用宏观的断层载荷-变形的全过程曲线,详细讨论了倾斜断层地震的不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远场一旦施加位移,断层也同时错动,这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为了更好的模拟断层的初始能量累计过程,进一步对断层本构模型进行改进.考虑断层面破裂强度,采用Coulomb破裂准则,则断层表现为刚塑性本构关系,只有当断层面剪应力达到一个临界值时,断层才开始错动.研究表明,对于倾斜断层地震,与直立走滑型断层地震一样,系统刚度比β(围岩切线刚度与断层刚度最大值之比)是决定地震失稳的重要参数,只有当β<1时才会出现地震失稳,且伴随应力突跳和围岩应变能释放.当β≥1时,仅仅是断层无震滑动,不会发生地震.在远场应施以位移形式边界条件,以致地震失稳发生在平衡路径的位移转向点并伴有应力突跳.  相似文献   
202.
依据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并结合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以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同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为基础,模拟了两种应力变化对芦山地震断层的失稳发震时间的影响,研究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与2013年MS7.0芦山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计算得到,汶川地震在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为0.127 MPa;此外,经过近5年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受到的震后应力变化值为0.025 MPa.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震源断层在应力积累逐渐接近临界状态的某一特定时期内,受到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静态应力变化以及黏弹性松弛效应造成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且动态应力的延迟触发作用可能更为显著.最后对芦山地震之后研究区域的应力变化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3.
依据等效黏弹性理论与蠕变理论,建立了描述一般应力状态饱和软土不排水循环应力应变响应的拟动力本构关系。该关系包括三个基本参数:循环剪切模量,阻尼比与增量循环累积应变。利用循环剪切模量与阻尼比随土单元八面体剪应变的变化描述循环荷载作用下软土的不排水循环应变,依据Mises蠕变势函数与正交流动法则确定循环累积应变增量。通过饱和软土不固结不排水循环三轴压缩试验确定这些变化关系。按确定出的参数预测循环三轴拉伸与循环扭剪试验结果。预测出的循环拉伸试验剪切模量和阻尼比随八面体剪应变的变化与试验结果吻合。对于循环扭剪试验,当循环偏应力与静偏应力方向一致时,预测出的循环累积应变随循环次数的变化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当循环偏应力与静偏应力作用方向不一致时,预测出的循环累积应变与试验结果相比偏小。  相似文献   
204.
读者沙龙     
《地球》2014,(8):112-112
如果您对《地球》杂志有任何意见、建议,以及遇到相关难题或者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邮件给我们,我们会尽快回复。我们的邮箱是:diqiuzazhi@163.com来信节选我是一名高三学生,今年刚参完加高考,如愿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高校。不知不觉《地球》杂志已经陪伴我两年了,自从高二在老爸单位里第一次翻看《地球》杂志的那天起,我便喜欢上了它。  相似文献   
205.
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阈值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丽雪  迟世春 《岩土力学》2014,35(5):1311-1316
探讨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适用条件与参数对滞回圈的影响等。基于热力学基本定律,研究了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增量耗散函数表达式,讨论了不同动应变水平下某筑坝土石料的能量耗散机制。发现筑坝土石料的动力特性存在2个阈值应变,即第l和第2阈值应变。其对应的模量比分别为0.94左右及0.50~0.80之间。第2阈值应变与传统意义上以孔压升高或体积变化为标准的门槛应变相当。对进一步认识土体动应力-应变特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6.
马田田  韦昌富  陈盼  李文涛 《岩土力学》2014,35(12):3415-3420
大量的非饱和土干湿循环试验表明,当土体处于吸湿过程直至吸力降低为0 kPa时,土体并不能达到完全饱和状态,还存在一定的残余气体。在高饱和度时,由于残余气体以封闭气泡的形式分布在土体中,土体呈现较大的压缩性,使其与饱和土的性质不同。在这种状态下,现有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预测到的土饱和度为100%,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为了使本构模型在高饱和度状态时具有较高的精度,对非饱和土的毛细滞回和塑性变形耦合本构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其能够考虑残余含气量的影响。通过预测与实测结果比较,证明了新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残余含气量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7.
多块体形状堆石体碾压颗粒破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李晓柱  吴顺川 《岩土力学》2014,35(11):3269-3280
通过6种典型堆石块体的形状近似,分别采用两种接触本构模型建立了多块体形状堆石体离散元数值模型,研究堆石体在碾压荷载作用下的颗粒破碎过程,建立颗粒破碎的量化计算方法,分析碾压前、后堆石级配曲线的变化,讨论接触本构模型和颗粒形状对块体破碎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碾压荷载下堆石颗粒以张拉破碎为主,随着碾压遍数的增加,局部开始出现剪切破碎;提出的颗粒破碎量化计算方法,在大粒径范围对粒径变化幅度预测偏大,但级配曲线整体趋势与实测结果比较吻合;相比较于接触连接模型,平行连接模型与现场碾压试验结果更接近。6种块体形状的数值结果显示,随着形状系数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颗粒破碎率逐渐降低,其中类长方形块体在碾压荷载作用下颗粒破碎最明显。相比较于纯圆颗粒或者单一非圆颗粒,采用的6种颗粒形状建立的堆石体振动碾压离散元模型,更接近现场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8.
游客原真性感知对于世界遗产资源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原真性学说针对游客感知与世界遗产资源旅游发展内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世界遗产故宫博物院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数学集合理论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游客原真性感知与遗产资源发展内涵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而5种集合式关系被建立起来,即"相离关系"、"相交关系"、"包含关系I"、"包含关系II"和"重合关系"。根据调查样本的分配规律5种集合式关系可以被进一步分为主要集合式关系和次要集合式关系。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从被调研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游览频率和已有感知程度)出发,针对集合式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显示:游客对于5种集合式关系类别的感知具有差异性。本论文研究成果对于基于原真性视角下的世界遗产资源发展成效评判以及从游客原真性感知出发提出世界遗产资源发展未来策略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9.
地铁隧道地震反应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动力有限元法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和土-结构接触面模型的设定提出了建议.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地铁1、2号线工程为实例,分别对水平地震作用下圆形盾构隧道的动位移、动应力与动应变以及地表位移等动力反应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规律和结论,从而为地铁隧道的抗震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10.
浅析探矿权评估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琴  崔彬 《地质与勘探》2004,40(1):77-80
由于探矿权勘查风险、地质前景的不可预测性,国内外对探矿权的评估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够成熟.现在探矿权评估有很多方法,但是每种评估方法都有其弊端,文章选取了3个同矿种、同矿带的某勘查区探矿权作为评估对象,这3个勘查区域勘查工作程度不同.通过对3个区块探矿权评估价值的对比分析,来浅析在各阶段各评估方法在现今探矿权评估中尚存在的问题:不管是使用何种方法对勘查区进行评估,由于采用参数不同,评估出的价值将会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