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剑门地貌特征、成因及与丹霞地貌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剑门地貌见于四川盆地北部的剑阁县剑门关一带,是一种特定的砾岩地貌,以发育砾岩悬崖绝壁、砾岩关隘、砾岩峡谷、砾岩山峦、砾岩峰丛等为特征,规模宏大,气势如虹。龙门山山前广泛分布,景观独特,与广东丹霞地貌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72.
肖鸿林 《中国岩溶》1996,15(4):382-389
通过对猫跳河和六冲河流域上喀斯特峡谷的研究,发现其分布和形态类型同水力梯度有密切的对应关系。选取能描述喀斯特峡谷形态类型的高宽比作为参量,对其水力梯度进行定量分析,从实践上证明了喀斯特峡谷与水力梯度的关系。然后从水文地貌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喀斯特峡谷的形成是适应水流以大水力比降和高效转化能量的结果;水流以最佳通道运行导致了喀斯特峡谷具有地表地下双重结构,水力比降的大小影响河流的下切侵蚀力,大比降有利于喀斯特峡谷的形成  相似文献   
73.
本文通过格林函数反褶积方法,由台湾峡谷附近的记录资料预测峡谷区的强地面运动的时程曲线.峡谷区的理论格林函数应用2.5维SH混合方法求解.通过格林函数反褶积方法得到的峡谷区费丛1及费丛2台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实际资料对比,取得了满意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峡谷底部的峰值加速度相对峡谷边缘为最小;在靠近震中的一侧,峡谷的加速度的最大振幅相对比另一侧大.还给出了其余3个台的预测结果,研究了它们的加速度傅里叶谱和反应谱.  相似文献   
74.
针对南海荔湾3-1气田管线穿过的海底峡谷区6个典型斜坡剖面,分别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开展斜坡稳定性分析,模型考虑了土层强度随深度的变化。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与极限平衡法分析结果一致,其中与Spencer法结果最接近,稳定系数相对误差小于3.5%。重力作用下各斜坡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峡谷中下部土强度较低且坡度较高的局部区域接近临界状态,峡谷头部因坡度相对较小且土体强度相对较大,其斜坡稳定系数相对较高。地震水平加速度能够明显降低该区斜坡的稳定系数,且随着加速度值的增大滑动深度逐渐变大。当水平加速度达到0.2g时峡谷中下部区域大部分会发生滑动。海底地形坡度和土层强度是影响峡谷区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且稳定系数与滑动面对局部坡度和强度分布较为敏感,合理的稳定性评价依赖于精确的地形数据与土层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75.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伟  左倩媚  张道军  朱继田  姚哲 《海洋学报》2016,38(11):117-124
在利用钻井和岩心资料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常规物性、压汞实验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央峡谷黄流组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砂岩粒级较细且分选好,成熟度较高。原生粒间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普遍为中孔细喉型。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中孔-特高孔、中渗-特高渗的特征。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影响黄流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深水浊流沉积的水道砂岩是发育优质储层的前提,同时中央峡谷特殊的水深和温压条件是影响储层成岩作用的重要因素。海水深度大,而实际地层埋深浅,储层总体处于低温常压环境中,以致成岩作用程度普遍不强,但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物性的内在差异仍主要受控于压实作用,中央峡谷自西向东,水深增加,实际地层埋深变浅,压实作用减弱,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好,总体上峡谷东部气层含气饱和度也较西部高。  相似文献   
76.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区域构造断裂体系和逐渐连片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认识到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成机制除了与晚中新世区域构造变动、大规模海平面下降、充足物源供给以及凹槽型古地形特征等因素相关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峡谷底部早期隐伏断裂带的存在。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发育平行于陆架坡折的大规模深水峡谷,峡谷底部发育大型走滑断层以及走滑断层派生出一系列次级断层形成的地层破碎带,认识到峡谷的形成、规模以及展布方向均受断裂带影响;相应地峡谷的充填及演化亦是受物源、海平面变化、重力流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叠加的过程。从而为研究经历了裂陷期和坳陷期盆地演化过程形成的大型峡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本文所及之岷江峡谷,谨其由灌县城至汶川县映秀湾之一段,适当康藏大地块与四川盆地之接触地带,区内主要大道有三,一循岷江北岸经龙溪越娘子岭至映秀湾以通岷江上游,二循岷江南岸径漩口至映秀湾与前道合为通岷江上游之偏道,三沿岷江南岸经漩口转循支流寿河而上以通懋功,除第一道较宽坦可通骡马外,其余二道均为小道,谨供人行。  相似文献   
78.
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东北部小型峡谷内的块体搬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e process of mass movements and their consequent turbidity currents in large submarine canyons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at in small canyons. In this paper, we document mass movements in small submarine canyons in the northeast of Baiyun deepwater area, nor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and their strong effec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anyons based on geophysical data. Submarine canyons in the study area arrange closely below the shelf break zone which was at the depth of –500 m. Within submarine canyons, seabed surface was covered with amounts of failure scars resulted from past small-sized landslides. A complex process of mass transportation in the canyons is indicated by three directions of mass movements.Recent mass movement deposits in the canyons exhibit translucent reflections or parallel reflections which represent the brittle deformation and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respectively. The area of most landslides in the canyons is less than 3 km2. The trigger mechanisms for mass mov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gravitational overloading, slope angle and weak properties of soil. Geophys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genesis of submarine canyons is the erosion of mass movements and consequent turbidity currents.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mass movements on canyon are inci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at the erosion phases and fillings supply at the fill phases. This research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ge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 and understanding the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CS.  相似文献   
79.
琼东南盆地井震地层对比分析及区域地层格架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琼东南盆地历经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裂后加速沉降等一系列的构造变动,沉积环境由始新世的滨海环境发展为现今的深水环境,形成了一套包括滨岸沉积、滨浅海沉积、陆架和陆坡沉积、以及半深海沉积的地层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的生储盖条件,已成为当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本文首先对盆地区域内钻井和地震剖面进行了主要地层界面(T20、T30、T40、T50、T60和T70)的识别和提取(点),继而结合连井地震剖面(线)和盆地区域过井地震剖面(面)对主要地层界面做了追踪对比分析,再依据古生物年代,建立了适用于琼东南盆地的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在琼东南盆地浅水区主要沉积了新近系地层(T60-T20),断裂基本不发育,地层厚度变化不大,极少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局部地区发育有利于油气储集的三角洲沉积体系,表明琼东南盆地新近纪时期受构造作用影响较小。在深水区,新近系地层(T60-T20)和浅水区特征相似,仅反射特征有所不同;古近系地层(T100-T60)内部层序结构主要为楔状或近平行状,具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地层厚度较大,断裂明显并导致地层错断,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在古近纪时期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并伴随着强烈的拉张和快速沉降作用,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在近东西向的中央峡谷内存在有三期砂体:第一期砂体(井深3 528~3 336m,厚约192m)形成于距今11.6~5.5Ma(T40-T30),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陵水-松南-宝岛段,沉积物构成包括浊积水道沉积、浊积席状砂、块体流沉积、深海泥质沉积、天然堤及漫溢沉积等;第二期砂体(井深4 100~3 900m,厚约200m)形成于距今5.5~4.2Ma(T30-T29),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乐东-陵水段,以重力流沉积为主;第三期砂体(深度3 630~3 400m,厚约230m)发育于距今4.2~3.6Ma(T29-T28),分布于峡谷的乐东-莺东段,以浊积水道沉积为主。三期砂体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自东向西、由老到新依次展布,构成了良好的油气储层体。  相似文献   
80.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部的沿河、务川两县境内,总面积31113公顷。地处乌江上游,武陵山脉抬升造就了保护区所在地区的高山峡谷地貌。山顶为缓坡,缓坡包含有丰富的土壤和植被,山顶缓坡成为当地村民的住所和紧挨在房前屋后的耕地。峡谷中段为地形抬升形成的悬崖峭壁和石块崩塌形成的岩洞,峡谷的谷底是河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