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28篇 |
免费 | 647篇 |
国内免费 | 79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76篇 |
大气科学 | 210篇 |
地球物理 | 678篇 |
地质学 | 1913篇 |
海洋学 | 573篇 |
天文学 | 321篇 |
综合类 | 228篇 |
自然地理 | 2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203篇 |
2021年 | 226篇 |
2020年 | 166篇 |
2019年 | 198篇 |
2018年 | 154篇 |
2017年 | 173篇 |
2016年 | 175篇 |
2015年 | 225篇 |
2014年 | 270篇 |
2013年 | 182篇 |
2012年 | 241篇 |
2011年 | 221篇 |
2010年 | 224篇 |
2009年 | 235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246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182篇 |
2004年 | 182篇 |
2003年 | 154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109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69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67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5篇 |
1974年 | 4篇 |
1965年 | 10篇 |
1961年 | 8篇 |
1957年 | 10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标志点等距映射(L-ISOMAP)作为一种降维方法,在高光谱图像可视化中极具潜力.针对L-ISOMAP算法标志点代表性不足以及计算代价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K-medoids聚类算法的改进型L-ISOMAP算法(KL-ISOMAP),进而形成可视化方法.该可视化方法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通过改进型K-medoids算法选择标志点;2)根据相似度剔除相似像元;3)实现剩余像元的非线性降维;4)完成降维结果的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KL-ISOMAP算法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标志点的内在结构代表性,进而取得了更好的可视化效果;另一方面可通过对相似阈值的设置,加快算法的运算速度.由此形成的可视化方法有着较好的视觉效果、距离保持特性以及像元可分性. 相似文献
22.
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江苏省东海县南部)进行了系统的地球物理调查,包括二维地震测网和专门的地震剖面,大地电磁法和位场方法等.地震调查表明,在超高压变质岩出露区上地壳充满了反射体,包括倾斜反射体与上拱的反射弧. 本文介绍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中地震调查的成果.根据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的岩芯和测井资料、井旁VSP和数值模拟结果证实,高波速的榴辉岩体、破碎断裂带和大型韧性剪切带都可引起倾斜的地震反射,而上拱的弧形反射体则是由近似直立的榴辉岩体和其中的破碎带的综合反映.由于地壳深部广泛分布着经受变质的岩石,上述研究结果对标定地壳中的反射地震信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3.
24.
25.
26.
27.
报告了中、美两国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的第一次深反射地震试验的结果.试验剖面南起喜马拉雅山山脊南亚东县的帕里镇,向北穿过喜马拉雅山脊的荡拉,到达康马南的萨马达.剖面长约100km.共中心点(CMP)叠加剖面上显示出:1.在地壳中部有一强反射带,向北缓倾斜下去,延长达100km以上.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活动的逆冲断裂或是一条巨大的拆离带,印度地壳整体或下地壳沿此拆离层俯冲到藏南之下.2.上部地壳的反射很丰富,显示了上地壳存在着大规模的叠瓦状结构.3.下地壳的反射同相轴呈现短而有规律的分布,显示了塑性流变特征.4.在测线南部莫霍反射明显,深度达72-75km.发现南部有双莫霍层的存在.5.试验中还取得莫霍层下面32,38,48s等双程走时的多条反射,向北倾斜,反射同相轴延续较长,信息丰富,反映了上地幔的成层结构和变形特征.这些结果对印度大陆地壳整体或其下地壳俯冲到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之下,并导致西藏南端地壳增厚的观点,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28.
29.
介绍与LAMOST低色散多目标光纤光谱仪五种方案对应的CCD照相机,每个照相机都给出了结构示意图和像斑直径的RMS值,并从多方面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章末节给出了低色散光谱仪最后的光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