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7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6 毫秒
371.
县域空间是中国城乡交融最明显的空间规划基本单元,空间发展与约束导致的用途冲突或重叠现象非常突出。论文以典型山区县湖南省茶陵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多规协同的国土空间系统弹性评价体系,运用土地利用区间优化及适宜性评价方法确定各类用地的弹性区间,预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弹性空间差异化管控建议。结果表明:茶陵县域国土空间系统相关社会与经济指标的弹性贡献度较小,弹性综合评价值在整体上低于湖南省平均水平。不同用地类型的弹性规划区间有明显差异,按不同用地类型弹性区间分析,园地、林地、水域、耕地、其他农用地对茶陵县发展弹性承纳贡献值依次降低,分别占总面积的3.47%、2.97%、1.02%、0.90%、0.06%。不同用地弹性空间转移具有显著的带状分布特征,呈现生态用地与农用地、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空间等3种类型交叠,生态用地与农用地空间交叠区最大,占总面积的6.41%;其次是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交叠区,占比0.97%。对不同用地类型的弹性交叠区域尤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应加强差异化管控。弹性空间测度研究为山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提供了差异化的空间管理技术方法和实证。  相似文献   
372.
研究中国相对贫困问题将会为后2020时期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因此,论文以农户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后2020时期相对贫困的新内涵和新特点,尝试构建相对贫困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维视角划定相对贫困线,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 相对贫困指数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基于多维贫困视角,能够全面反映或量化人口实际生活状况的需求;② 相对贫困人口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身能力和获得发展的机会等方面较少,主要源于产业带动作用较弱,参与合作社发展和劳动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户主教育水平较低,且超过1/3的相对贫困户属于老人户、残疾户和重病户;③ 扶贫政策、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和个人条件是影响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73.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藏铁路穿越550km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地温、冻土类型以及沿线生态环境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多年冻土区工程较为复杂。因此本文提出了冻土工程复杂性概念,建立冻土工程复杂性评价模型,并利用GIS平台对青藏铁路沿线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工程复杂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铁路穿越的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工程复杂性相对较小,而青藏公路的工程复杂性相对较大。这表明了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工程比青藏铁路沿线更为复杂,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青藏公路路基稳定性变化比青藏铁路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374.
基于复杂性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复杂性理论、阐明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巨系统特点,以水资源演化为例,说明其状态、过程、变换之间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包括自然和社会要素的复杂巨系统问题,生态资源与环境灾害是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的正、反两态.引入复杂性理论,为人类摆脱资源、环境、生态困境提供一种科学思维方式:非线性思考问题;从单一性向系统性转变,用系统科学分析问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社会等综合效益的转变,并使其最大,利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375.
河流水质未确知风险评价理论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基于河流水文、水力和水质资料信息未确知性的特点,运用未确知数学理论,建立了河流水质模拟预测的未确知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河流水质未确知风险、未确知测度概念及其计算模式。由河流水质模拟预测结果,得到下游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分布区间及其相应可信度值,再由未确知测度计算模型确定水质超标风险。实例研究表明,运用未确知数学进行不确定性信息下河流水质模拟与风险评估,理论上是可行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这为水质运移扩散规律和风险分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76.
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01,56(5):561-569
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模型和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测度模型求算出河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认为区内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较大,但其地域分异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流域上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流域中下游地区,呈现出从上游到下游逐步递减的规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矿区到农区农步递减的规律,牧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牧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城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汉族地区,呈现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汉族地区逐步递减的规律,这种分异规律可为河西地区新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化的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77.
基于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思路,把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视为一个系统,即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在研究了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内涵、组成要素及特点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开放性分析、复杂性分析和系统的目标分析,以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论,拓宽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观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378.
流域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流域看成为一个以水为媒体,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提出了一种流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和研究了流域系统的运行机制及测度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一种层次分析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测度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岷江上游流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了综合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79.
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的空间结构复杂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借助ArcGIS9.3、Pajek2.7和SPSS16.0等软件,从节点重要性、可达性、集聚性3个方面定量揭示了复杂城乡道路网的空间异质性:①高度节点重要性呈幂律分布,表现出无标度性,低度节点重要性则基本呈钟型泊松分布,呈现一定的随机性,导致整个圈域节点的重要性分布曲线既不遵循钟型泊松分布也不遵循幂律分布,出现"涌现"性;节点度值空间分布较均匀,呈现点状特征和弱集聚性,具有明显间断性和跳跃性,表现出一定的"中心-边缘"和"等级圈层"的复合结构;②节点的可达性主要由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紧密度和介数指标表达,其中道路网平均路径长度较大,节点交通联系呈线状组织,遵循距离衰减律,成等级圈层分异,但受快速干道影响明显,空间收敛减慢,发生"摄动"变形,形成两条以南北京珠高速和东西宜黄高速为轴的城市交通走廊;节点的紧密度系数较随机网络小,但高紧密度节点在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呈现出一定的"中心-边缘"空间格局;节点的介数指标相对较高,呈现指数分布,空间分布较均匀,但仍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圈层"分异;③网络的集聚性空间差异显著,形成多个大型网络社团,网络的聚类系数近似为零,局部呈现耦合性质,高聚类系数节点集聚成"半月形"展布,低聚类系数节点分布较为离散。  相似文献   
380.
马顶  赵尚民 《测绘科学》2022,(5):107-114
为了有效评估西山煤田地区的土地损伤状况,该文引入复变函数和麦克劳林公式的土地损伤测度模型,利用Landsat TM/OLI影像、Envisat ASAR和Sentinel-1A影像提取植被覆盖、土地覆被及地表形变信息等模型关键参量,获取了矿区地表的退化损伤值。结果表明:西山煤田土地损伤面积在2009—2019年持续减少,至2019年,土地损伤值>3.5的高损伤区域面积为18 km2,占总损伤面积的2.23%,且与矿井点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与同期高分影像的对比显示:损伤测度结果有助于矿区环境修复的精细设计,并为区域土地损伤及后期治理提供较为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