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1篇
  免费   544篇
  国内免费   938篇
测绘学   188篇
大气科学   223篇
地球物理   287篇
地质学   1970篇
海洋学   54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88篇
自然地理   1203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人类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视为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人类对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消耗是区域碳消耗的重要途径。量化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CCU)有助于准确评估生物圈与大气间的碳交换,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产品、草产品及林产品的统计数据,本研究评估了中国区域2000s人类利用农林产品引起的碳消耗总量及强度,结果表明:2001~2010年,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为805.79TgC/a,占全国NPP总量的28.49%,最大值出现在山东、河南、广西等地。其中,农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达到630.54TgC/a,最大值也出现在山东、河南和广西;草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为114.90TgC/a,内蒙古、新疆和四川贡献的份额较大;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最少,仅为60.35TgC/a,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湖南等地。碳消耗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与农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山东、江苏等地;草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重庆、内蒙古、四川等地;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则出现在浙江、福建。中国区域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及强度在年际间普遍呈现增大的趋势,碳消耗总量年均增加22.02TgC。本研究表明,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在维持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在今后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72.
高强度固体浮力材料是现代深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保证潜器浮力、增大潜器有效载荷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其关键原料——空心玻璃微珠的介绍为基础,论述了浮力材料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本实验室在空心玻璃微珠及其固体浮力材料制备方面的研究工作。本实验室制备的空心玻璃微珠的密度已低至0.21 g?cm–3,其在12MPa下的破碎率为40.6%;浮力材料密度为0.52 g?cm–3时,其压缩强度可达到40MPa。  相似文献   
973.
<正>Although a crucial objective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should be the avoidance of degradation at the beginning,an unfortunate truth is that ecosystems have been substantially exploited,degraded and destroyed in the last century as a result of the global increase in economic and societal prosperity(Suding,2011).More than 60%of ecosystems have been converted for human use or degraded through unsustainable harvest,pollution,  相似文献   
974.
发展草地农业推进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在我国,人与草地的关系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最终应发展成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人工草地的作用不容忽视。根据草地资源、草业经济结构和生产水平状况,我国西部10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分为6个发展区域,各区域可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草地农业系统,同时区域之间可以实行广泛的系统耦合;建议设立6个草地农业示范项目和3个研究性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975.
台风灾害是影响中国2.5亿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鉴于现行台风防灾减灾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维复合极值分布"理论及相应的"双层嵌套多目标概率模式",并应用于美国卡特列娜飓风巨灾预测和验证、上海设防标准、杭州湾特大超高水位,三峡设计洪水的概率预测及风险分析,显示了新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76.
一、系统建设目标、原则与研究内容 (一)系统建设的目标 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软、硬件为基础,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相关数据为对象,集分析、评价、预测预报为一体的系统。它的目标在于针对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采集湿地分散积累的大量有关资料数据,经筛选、预处理建库,成为共享的信息源。并可迅速、及时、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相关信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处理手段和应用数学模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77.
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容纳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方森 《台湾海峡》2003,22(4):449-456
以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开展的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结构的调查、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等主要种的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检测和生态效率的测算,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该海域渔业资源容纳量(自然生产量).同时,采用Gulland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结果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容纳量为125.23×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61.92×10~4t.1996年以来实际年渔获量在62.05×10~4~67.29×10~4t,平均64.74×10~4t,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剩余产量,呈现过度捕捞态势.  相似文献   
978.
黄清麟  李元红 《山地学报》2000,18(2):139-144
面上和点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天然阔叶林的生产能力比人工马尾松林、人工阔叶林大得多;虽单位面积蓄积量注小于人工杉木林,但单位面积生物量与人工杉木相近;2天然阔叶林除能提供种类繁多的珍贵用材外,还可提供人工林所无法提供的丰富多样的非木质产品;  相似文献   
979.
西瓦 《海洋世界》2016,(4):74-77
正海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在其自身的循环、运转以及与大气、陆地等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确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然而这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向海洋过量倾废,超过海水自净能力极限,将会导致海洋环境恶化,海洋生物资源受到重大损失,也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健康。随着人类人口的急剧增加、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不论从数量和种类上来说,都越来越多,给海洋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拥有洁净的海洋及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就绝不能把大海视作天然的废物  相似文献   
980.
当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在计量范围界定和方法适用性方面仍存在局限。基于“环境经济核算-生态系统核算”明确生态系统服务计量范围,采用修正的当量因子法,构建了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评估并分析了2010—2018年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及14个市州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以荒漠和草地为主,研究期内农田和荒漠面积减少,森林、草地和水域面积呈不同幅度增加趋势。(2)2010—2018年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率为20.68%;水域、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农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不同程度减少;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均呈增加趋势。(3)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呈南多北少分布特征,2018年陇南市、甘南州和张掖市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全省位居前三。(4)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稀缺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各市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于社会经济价值的稀缺程度差异明显。以此优化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综合时空评估,可为甘肃省乃至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