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4篇
  免费   624篇
  国内免费   742篇
测绘学   930篇
大气科学   535篇
地球物理   596篇
地质学   1750篇
海洋学   411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544篇
自然地理   64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进行管理的系统。它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考虑企业的组织问题和人的行为问题。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对企业务层次人员在观念上、行为上的一种变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992.
阿克苏附近所发现的元古界阿克苏群为一完整的蓝片岩-绿片岩系列,我们通过野外调查肯定了这一认识,并认为它是高压-温相的变质块体,长40km,宽约2.5km.该变质岩由强烈片理化的绿泥石-黑硬绿泥石石墨片岩、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绿片岩、蓝片岩及少量石英岩、变铁质岩组成.原岩包活泥质岩、砂岩、基性玻屑凝灰岩、块状熔岩、枕状熔岩及少量深海沉积物.蓝片岩的矿物组合:青铝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阳起石.阿克苏群为世界上真正的前震旦纪蓝片岩之一,其变质年龄至少有800Ma.  相似文献   
993.
本文自和田玉的内涵论述起,阐述了以主要组分为透闪石、有玉性的玉石为和田玉。当今我国和田玉名词的确立是对世界宝石学的发展和贡献。提出透闪石亚族的建议,并突出其中的金属离子,较清楚论述了各金属离子-透闪石的品种(如镁-透闪石)及其玉石。探讨了人们对和田玉的认识性问题。对养玉,按照不同的人群分出了不同的养护方式供爱好者参考、应用。论说了籽料和田玉更受人们喜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4.
季克俭  郭新生 《矿床地质》1998,17(Z6):1047-1050
近几年,作者对柿竹园矿床的岩石及其中的矿物进行了氧同位素研究,测定了72个数据,通过资料整理可以看出,柿竹园矿床的不同岩石具有相似的δ18O值特征:岩石的δ18O值变化范围大,碳酸盐岩的极差为17‰ ,花岗岩类-11.6‰ ;与初始岩相比,δ18O值都明显降低;δ18O值的变化幅度与温度密切相关,热变质或蚀变温度愈高,岩石的δ18O值愈小。不同岩石具有的δ18O值共同特征是大气降水与岩石进行氧同位素交换的产物。根据大气降水与不同岩石之间氧同位素平衡交换公式计算和制作的水和岩石的演化曲线与矿区实际资料基本一致。这有力地证明矿床热液的初始水为大气降水或热液属交代成因。  相似文献   
995.
刘晶磊  王建华 《岩土力学》2013,34(9):2508-2514
为了确定软土中张紧式吸力锚的破坏标准,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动伺服加载装置,在荷载和位移控制方式下进行了张紧式吸力锚在最佳系泊点受静荷载作用的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破坏模式,锚破坏时对应的位移也不同。当锚为竖向破坏时,对应锚沿系泊方向的位移约为0.6倍的锚径;当锚为水平破坏时,对应锚沿系泊方向的位移约为0.3倍的锚径。同时,按照模型试验所得的破坏标准确定的吸力锚的极限承载力与极限分析法的预测结果吻合较好。对足尺锚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将分析结果与极限分析法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试验所得位移破坏标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6.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微量金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士杰 《吉林地质》2012,31(2):107-108,122
用聚醚型聚胺酯泡沫塑料吸附金,在王水中加入适量的FeCl3可大大提高泡沫塑料对金的吸附能力。然后用Z-27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经检验样品的精密度、准确度大大提高,完全满足化验要求。  相似文献   
997.
已往测定氰化液中Ag的方法只适用于化学成分简单的样品,对于成分较复杂,尤其是Cu,Pb,Zn浓度较高的氰化液,其测定Ag的重现性较差。现场测定氰化液中Ag的方法是基于采用HNO3 H2O2(过氧化氢)破坏氰化液中的[CN]-,在10%HNO3介质中以CCX富集分离Ag。吸附在CCX上的Ag经灰化法解脱后在pH值为3.3的CH3COOH(乙酸)-CH3COONa(乙酸钠)缓冲溶液中,以Au试剂液珠萃取比色法进行测定。选择一个已知含量的氰化液进行10次测定,方法的测定下限为0.1μg/mL,RSD为5.8%,分析结果能满足选冶生产工艺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8.
河南土门萤石脉型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邓小华  糜梅  姚军明 《岩石学报》2009,25(10):2537-2549
河南方城土门萤石脉型钼矿床位于栾川断裂北侧的华熊地块东南部.矿体呈断续的脉状、似层状、透镜状产于花岗斑岩外接触带,赋矿构造为大理岩与片岩之间的层间断层.矿石主要由萤石、硫化物和碳酸盐等矿物组成.矿脉穿插关系、矿石组构和矿物组合显示了4阶段矿化:分别以白色萤石(Ⅰ阶段)、紫色萤石-辉钼矿(Ⅱ阶段)、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Ⅲ阶段)以及碳酸盐(Ⅳ阶段)为标志.各阶段萤石中流体包裹体可分为4类:NaCl-H_2O型(W类)、CO_2-H_2O-NaCl型(C类)、纯CO_2型(PC类)及含子晶包裹体(S类).冷热台测试显示,Ⅰ阶段均一温度为300~420℃,峰值为360~410℃,Ⅱ阶段均一温度180~380℃,峰值为220~300℃;Ⅰ阶段流体盐度高达49.68 wt% NaCl eqv.,Ⅱ阶段则不高于13.07 wt%NaCl eqv..从早到晚,W类包裹体平均密度由0.88g/cm~3减小到0.84g/cm~3,C类包裹体CO_2的平均密度由0.66g/cm~3增高到0.82g/cm~3.总体来说,土门萤石-钼矿床形成于中高温、高盐度、富CO_2和F的流体系统,成因上归属于大陆背景的浆控脉状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999.
文章对采自贵州从低海拔的东部到高海拔的西部且大致平行的石灰岩和砂岩两地带均生长的3种C4草本植物,即巴茅(Miscanthusfloridulu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和类芦(Neyraudiareynaudiana),以及相对应的土壤表层样品,进行了营养元素和C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营养元素含量随着海拔的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协变作用,尤其是Ca和N之间的相互协变作用对植物的N含量、C/N比值和δ13C值的影响,以了解植物的C/N比值(指示植物残留物质量的一种标志)与土壤有机C积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N含量和δ13C值具有随海拔的上升而显著增大趋势,而植物的C/N比值在砂岩地区虽有减小的趋势,在石灰岩地带则没有。对所研究的C4草本植物来说,在土壤pH值为5.8的中性条件下显示出Ca的最大吸收,因此,Ca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协变模式在两种土壤类型中表现出相反的倾向,并存在土壤交换性Ca的边界浓度:当土壤可交换性Ca的含量为2.24mg/g,相应土壤的pH值在5.8以下时,随着土壤可交换性Ca浓度的增大,植物的N含量上升,而植物的C/N比值会显著降低;当Ca在边界浓度以上时,随着土壤可交换性Ca浓度的增大,植物的N含量下降,而植物的C/N比值有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植物残留物的N含量和C/N比值受Ca元素含量的相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斐  杜德斌  李恒  游小珺 《地理学报》2013,(10):1331-1343
根据科技资源的内涵与结构,利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2001-2010年科技资源的相关数据,应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计算出各城市在不同时期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ESDA)对研究期内各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态势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科技资源平均配置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在高低交错中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科技资源平均配置效率差距逐渐扩大。②在空间分布上,科技资源平均配置效率与城市群存在较好拟合。从空间的演变格局来看,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空间自相关显著,呈现出相似值(高高或低低)之间的空间集聚,空间分布的集聚现象逐步增强,在地理空间上总体差异具有变小的趋势。③科技资源配置相对效率的差异是区域发展的普遍现象,它的存在与演变是地理位置、科技资源禀赋、科技环境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