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61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29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03篇
自然地理   32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汾河流域城乡聚落体系发展潜能测度及空间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侯志华  刘敏  樊晓霞  贾宇平 《地理科学》2020,40(12):1978-1989
以11 188个自然聚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场强模型,定量测度汾河流域城乡聚落体系发展潜能,借助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而探讨流域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模式。结果表明:① 城乡聚落斑块发展潜能差异显著,且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纵向上中游流域高于下游流域高于上游流域,横向上河谷盆地区高于周边缓丘区高于两侧山丘区。② 聚落斑块发展潜能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高值斑块聚类显著;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且方向性明显,汾河主河道方向联动效应最强,空间联系最紧密;存在局域热点区,并呈现“主核–廊道–次核”的空间结构形态。③ 自然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共同影响着城乡聚落体系发展潜质及空间结构形态;融合发展采取非均衡增长路径,市、县、镇、村全局考虑,构建“强化核心点–培育发展轴–扶持特色区–带动全流域”的逐层推进式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2.
东北三省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禹铭 《地理科学》2019,39(8):1302-1311
以东北三省36个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城乡协调的指标体系,采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等方法探讨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东北三省城乡协调的空间格局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东北三省城乡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扩大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程度趋于减弱。不同地区城乡协调水平变化各异。研究期内,大连市和锦州市一直处于高水平城乡协调状态,朝阳市长期处于低水平城乡协调状态。鹤岗市和七台河市城乡协调度位次上升最明显,哈尔滨市和辽源市城乡协调度位次下降最显著。从空间格局来看,中级城乡协调区增多且向北移动,初级城乡协调区减少且向中部集中,“南北高,中间低”的城乡协调格局基本形成。与此同时,城乡协调的冷热点均不断收缩,空间极化效应趋于减弱。城镇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促进东北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化并未显著促进东北城乡协调发展且与城乡协调发展负相关,农业现代化经营对城乡协调发展有正向作用,交通因素在近些年的促进作用逐渐凸显,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对东北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43.
东北三省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及其分异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付占辉  梅林  刘艳军  郑茹敏 《地理科学》2019,39(9):1473-1483
借助多元逐步线性回归、GWR等模型方法,探讨1990年以来东北三省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类型特征及其分异机制,最后提出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建议。结果表明: 1990年以来,东北三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大部分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整体有所拉大,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空间特征。 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布格局受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拉动效应、服务业带动力和交通通达程度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由早期的正向拉大作用为主,逐步演变为负向抑制效应。 据此提出对策建议: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激发市场活力,破解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资源开发,开辟致富增收新路径。  相似文献   
44.
蒋凤丹  陈曦  艾昕 《地理教学》2019,(11):36-37
动画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形态,在与观众、社会和地理的互动中呈现出多重的电影地理意义,同其它叙事媒介一样,动画的叙事必然涉及到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其通过对地理和空间的艺术性呈现打破受众原有的时空限制和思维定势,引导人们创造"地理影像空间",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解读新海诚名作《你的名字》这一动画电影中的地理思想。  相似文献   
45.
将全村宅基地收归集体,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合理置换,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新农村建设。去年以来,沁阳市沁园办事处袁屯村积极加快"空心村"治理步伐,探索出了一条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子。  相似文献   
46.
城乡矛盾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是各学科长期致力于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规划层面而言,小城镇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地域空间,是协调城乡关系的最基层衔接点。其意义在于使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时俱进,克服传统规划编制产生的弊端,使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能够适应现代城乡规划的发展,消除城乡对立与差别,实现城乡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4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土地征收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引发了“三农”问题中又一新的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尤为突出。目前,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了“三农”问题的焦点,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冲突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48.
建立全国性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国情,中央确定了到2020年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为保住这一红线,保护耕地的政策和措施越来越严格、严厉,对建设用地的控制越来越强硬.但是,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对建设用地需求依然强劲,耕地减少速度仍然很快.  相似文献   
49.
王梅  苑晓志 《国土资源》2009,(10):18-19
2009年辽宁省正式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今年国土资源部批准下达辽宁省挂钩周转指标共1200公顷.截至目前,我省第一批已批复沈北新区挂钩周转指标111公顷,第二批已批复鞍山市千山区、朝阳市建平县、盘锦市盘山县试点项目区周转指标200公顷.  相似文献   
50.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盛荣  许惠渊 《国土资源》2004,(10):32-34
当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地区已经进入城乡—体化发展的阶段,城乡—体化发展要求协调统一的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体制,而目前农村居住用地制度与城市住宅用地制度的二元结构差异是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出路只能是改革农村居住用地制度,使之既能保证农民的居住用地利益,又能与城乡统一的用地制度相协调。本文就农村居住用地改革的方案进行了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