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5篇 |
免费 | 360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1227篇 |
地质学 | 315篇 |
海洋学 | 33篇 |
综合类 | 35篇 |
自然地理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42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6年 | 8篇 |
1974年 | 4篇 |
1965年 | 8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10篇 |
1962年 | 6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1955年 | 4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首先讨论了压力空腔和爆炸中心的等价问题。计算层状介质中的空腔爆炸所产生的位移场时,可先求介质的单位脉冲响应,然后将其与等价的爆炸点源函数做褶积。对于均匀的半空间,自由面位移的暂态解是由三个无量纲的参数所决定的;由此可导出远场位移的精确解。本文也讨论了爆炸点附近的运动。最后还导出多层介质中空腔爆炸所产生的表面位移谱的形式解。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 《国际地震动态》2007,(12):43-43
根据中国地震学会关于专业委员会换届的通知要求,新一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12月进行了换届. 相似文献
993.
994.
根据杨鉴初的历史演变法原理,对苏皖沪(30°-36°N,115°-125°E)1971-1997年最大震级形成的时间序列,先进行迭次平滑,再据这些逐趋光滑的地震活动历史演变曲线的外形特征及数值,找出它们的联系规律与各自的变化规律:超前性,近似性,准对称笥与渐变性。 相似文献
995.
岩石中普遍存在的微裂纹对其物理性质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为了得到不同围压条件下岩样内部微裂纹形态的变化,选取几种具有明显层理的岩石圈岩石样品,在不同围压下沿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对纵横波速度和线应变等进行了测量,根据O’Connell模型通过计算得出有效泊松比、裂纹密度、裂纹孔隙度和裂纹的c/a比值(a为硬币形裂纹半长轴的长度,c为其半宽度).结果表明,随着围压的增加,在垂直于层理面的方向上裂纹闭合最快但c/a比值不减反增.结合显微组构分析可知,岩石中的裂纹表面实际上是凸凹不平的,在围压增加引起裂纹闭合过程中一条裂纹可以变成几个,长度成倍减小但宽度变化不大,所以在垂直于层理面的方向上c/a比值随围压增加而增大.但另两个方向上的变化明显不同,应该与模型本身的适用范围有关.通过同时测量纵、横波速度,计算c/a比值,可以对样品中微裂纹的几何形态及空间分布方式有定性或半定量的了解. 相似文献
996.
目前通常采用的粘弹性模型在描述介质品质因子对频率的依赖关系方面存在不足,与实际观测结果不符. 基于介质的粘弹性理论,提出了一种使用3个粘弹性参数在给定频带内构造常Q值粘弹介质模型的数值方法. 该方法较好地描述了品质因子对频率的非依赖性,可以从理论上较准确地对实际介质的粘弹性对地震波场的影响进行研究,相对于其它的常Q模型,本方法减少了所需的参数,简化了问题的求解. 结合数值算例,分析了该方法的精度和适用范围,并通过几种不同粘弹模型中地震波传播时频谱和波形的变化,简要说明了介质的粘滞性对地震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由几务平行的深大断裂构成。地震波传播通过郯庐断裂带会产生多次的反射与折射,适当的条件下会产生断层隔震效应。本文报告了江苏地区在汶川地震中的人员反应,根据弹性波传播理论分析了江苏境内的汶川地震记录。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在嘉山以北为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几条平行的深大断裂有隔震效应,汶川与嘉山南侧的连线形成一条地震动屏蔽线。在此线以北,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阻碍了地震波的传播,其东侧,紧邻郯庐断裂带并为郯庐断裂带屏蔽的强震观测台如宿迁台、新沂台和淮安台都没有触发,这表明了郯庐断裂带对地震波的隔震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反转构造模型的地震波模拟及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验由地震剖面解释得出的反转构造的可靠性,探讨反转构造地区在地震数据采集,处理中应采用的有效方法,设计了一个典型的反转构造模型-突起构造。以该模型为基础,针对复杂构造地震波模拟中常见起源频散严重、人为边界反射吸收不理想两个问题,应用高阶差分法以及一种新的边界吸收条件,对反转模型进行了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和深度偏移成像处理。采用中心放炮两边接收的观测方式,共模拟了185炮地震记录。研究表明,波动方程高阶差分法是模拟复杂构造模型中地震波传播的有效方法,除了近于直立的断层因难以接收到其反射波而较难成像外,其余的反转断层及其组合在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合适方法(如Fourier有限差分深度偏移)较好地成像的。 相似文献
999.
本文指出地震学在天文和行星学科里的重要作用.我们主要介绍最近提出的“潮汐—地震波共振”(tidal-seismic resonance)效应,并且讨论它对卫星轨道演化的作用.当在同步轨道以下周期运动的卫星引起的引潮力的频率和行星内部自由震荡频率吻合时,就会发生潮汐—地震波共振.此时,行星内部的地震波将被激发并引起行星表面的显著位移.升高和下降的地面会对卫星产生一个力矩从而使得卫星轨道下降.因为潮汐共振引起的动态地面位移可以比单纯引潮力引起的位移大两个数量级,所以潮汐共振会显著加速卫星下降速率.我们用我们开发的三维地震波场模拟程序AstroSeis数值计算了潮汐—地震波共振对轨道的影响,进而推测这一共振效应可能对行星早期吸积速度有显著影响.另外,因为行星内部的Q值和S波的波速对潮汐共振影响很大,未来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小行星或陨石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和Q值对研究行星演化和太阳系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00.
提取慢S波初至的自适应方法及S波分裂在地震趋势估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中提出了提取慢S波初动的自适应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精确的地震震中,不需要对记录资料进行分解及合成,特别是适用于S波窗口外的记录资料,用该方法处理了1989-1991年大同地震地震资料,结果表明在大地震前中,小地震S波分裂的延迟时间先升高后下降,大震前后主压应力轴发生旋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