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6篇
  免费   674篇
  国内免费   601篇
测绘学   471篇
大气科学   452篇
地球物理   372篇
地质学   1701篇
海洋学   84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43篇
自然地理   1698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着重论述了区内地震、地面变形、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地方病等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分析了它们发生和发展的地质环境背景。包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对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发展趋势、地面变形等问题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主要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2.
广西地质构造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述了广西现代地貌,活动断裂,活动盆地特征及地震活动概况,将广西地质构造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较活动3个一级区和相应的10个二级带,提出今后可能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103.
黄河中游降雨特性对泥沙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卢金发  刘爱霞 《地理科学》2002,22(5):552-556
以黄河中游36个有泥沙粒径资料的水文测站流域为样本,在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泥沙粒径特片与降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流域,流域泥沙的粗细与降雨季节性变率和年际变率之间存在着相当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降雨量和降雨不均匀系数之间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流域地面物质、植被和地貌发育程序等下垫面环境因素对泥沙粒径特性与降雨特性之间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流域曲线的斜率各不相同,在图中所处的位置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4.
张家界水环境演变与旅游发展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全华  陈田  杨竹莘 《地理学报》2002,57(5):619-624
通过实地监测并全面分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水环境演变趋势,发现金鞭溪水质下降最为明显,而且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呈现出加速恶化的趋势。金鞭溪水质恶化主要表现为蓝藻,绿藻迅速繁殖,感官质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上游接待区锣鼓塔排出的污水中总磷超标,通过建立基于环境脆弱因子的动态阈值模型,计算得出:在不超出张家界景区最为脆弱的环境因子-金鞭溪水质标准:总磷≤0.02前提下,金鞭溪上游接待区住宿设施生态阈值,春季临界床位数1186,夏季为3057,冬季为545,秋季为333。  相似文献   
105.
帕隆藏布河流纵剖面演化的最小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忠信 《山地学报》2002,20(1):26-31
河流地貌最小功原理表明河流纵误时面形态将向力示使流速增大的方向演化,据此推导出矩形流域全程流速的平均值(u^-)与河流纵误时面形态指数(N)的关系式:u^∝-f(N)={1/2-1/[(N 1)(N 2)]}^1/2,f(N)被称为流速函数。这一最小功模式表明河流纵剖面演化方向是N由小变大。以西藏帕隆藏布中上游流域系统、干流全程及Ⅰ级阶地为例,由最小功模式计算的全程流速均值与实测值相吻合,从而检验了上述最小功原理和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6.
刘玉振 《地理学报》2002,57(3):374-374
《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是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马建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面向21世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的主要成果,该书由著名自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先生作序,教育部审定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  相似文献   
107.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8.
塔里木盆地地貌过程对绿洲形成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杨发相 《干旱区地理》2003,26(4):361-366
第三纪末以来,天山、昆仑山强烈隆起使塔里木盆地相对下沉,山盆高差悬殊大,白山顶至盆地腹部地貌外力作用过程依次由冰川作用→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干燥作用→冲→洪积作用→湖积作用→风沙作用过渡。在山区河谷平原、平原区冲积扇、冲积平原、湖积平原等地方形成条带状、串珠状、扇形状绿洲,绿洲平面几何形状与适宜绿洲形成与发展的地貌类型空间分布基本吻合。绿洲荒漠化和荒漠绿洲化与地貌过程的关系密切。纵观区内地貌过程发展趋势可预测,区内流水、风沙和人类活动三大地貌过程将有增无减,流水侵蚀与风蚀风积作用将对绿洲产生不良作用。山区流水侵蚀过程加强导致山麓地带绿洲山洪泥石流危害加重。平原河流下游地区流水作用减弱,风蚀风积过程加剧,由绿洲→荒漠演变,而人类活动可分建设作用与破坏作用两方面,前者可稳定绿洲乃至促进荒漠绿洲化而后者则导致绿洲荒漠化。因此,改善山区、山麓地带,特别是盆地南缘与塔河中、下游等重要地区地貌过程并防止绿洲荒漠化,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9.
作为高海拔生态环境的青海北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青海北部气候环境一直处于冷暖、干湿波动过程之中 ,湖泊水域也发生了相应的扩张和收缩 ,成为高原人类迁移和发展的自然背景。约 3 0kaB .P .,在晚期智人出现和迁徙的关键时期 ,青海北部开始有了最早的人类活动 ;更新世末—全新世初 ,气候转暖 ,古人类再次来到青海北部 ;进入全新世中期 ,气候暖湿 ,湖水位回升 ,细石器技术变得十分普通 ,青海北部的人类活动渐趋频繁。  相似文献   
110.
土壤荒漠化越来越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对土壤体脆弱性的分析研究,荒漠化现状、荒漠类型、荒漠化程度的评价,土壤荒漠化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