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4篇
  免费   566篇
  国内免费   589篇
测绘学   919篇
大气科学   708篇
地球物理   659篇
地质学   1056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55篇
自然地理   438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239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城市化发展与气象环境影响的观测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郑秋萍  刘红年  陈燕 《气象科学》2009,29(2):214-219
通过分析2002年7月12日和2006年5月4日Landsat-5高分辨率资源卫星资料,表明南京市热岛分布特征与南京市的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相当一致,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反照率、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等地表参数分布与城市热岛分布相吻合.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南京城市化对边界层特性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发展,地表反照率减小、植被减少、地表湿度降低,使蒸发耗热减小、感热通量增多,城市波恩比增加,地表和大气间的热交换增强.  相似文献   
992.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产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CBERS IRMSS/IRS传感器红外通道数据,基于MODTRAN4和查找表算法,根据地表数字高程和全球/区域一体化数值预报模式,建立相应高度和气象条件下温度反演配套系数,利用CBERS可见/近红外通道和地表比辐射率数据库最终生成地表温度/地表发射率产品.最后介绍了温度产品的验证工作,并对温度反演中存在的参数敏感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3.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表现为城市比周围非城市化地区的地表和大气温度要高的热岛效应作为这些环境问题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有关专家从微观及宏观层面上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造成影响、变化规律、缓解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由于城市测点有限,过去的研究尚不能全面反映出研究区热岛效应。遥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介绍了热红外遥感技术在热岛研究中的应用及城市规划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4.
廊坊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9月~2008年8月廊坊市区域加密自动站逐小时气温资料,采用城、郊气温对比法研究了廊坊城市热岛效应,结果表明:廊坊城市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但变化幅度白天大于夜间,但在四季不同时段也存在"城市冷岛"现象.不同气象条件下,廊坊城市热岛强度及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晴朗无风时城市平均热岛强度最大,平均强度达1.25℃,阴雨天气条件下城市平均热岛强度最小,平均强度仅有0.10℃.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三江源区草地退化对生态系统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利用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一整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地表反照率的季和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年均地表反照率为0.22,生长季(5~9月)的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18,非生长季为0.25。在植物生长初期的5月,地表反照率主要受土壤水分影响,5月末至6月初出现全年最低值;植物生长旺季的7~8月,受植被的影响地表反照率相对较稳定,并略高于生长季中其它各月。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呈"U"型,阴天的地表反照率高于晴天。全年地表反照率出现的最大频率集中在0.20附近,非生长季在0.22附近,生长季在0.18附近。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生长季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受土壤水分和植被的的影响,而非生长季受积雪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6.
北京市城市化对地表温度时空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广真  侯鹏  毛显强 《气象》2010,36(3):19-26
分别采用常规气象数据和遥感资料,结合城市化发展总体水平不同的三大板块,分析北京市城市化对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1)将北京市1978—2006年常规气象站点的陆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观测资料与三大板块结合,分析城市化对LST年、季、白天、夜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影响。发现1978—2006年期间,北京市三大板块LST均值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且大多数情况下,第一板块的第二板块的第三板块的。(2)采用北京市2001年和2006年全年的EOS MODIS MOD 13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产品以及MOD11白天/夜间LST产品,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变化对LST的影响。总体上,北京市2006年较2001年NDVI减少的比例为51.3%,白天LST升高的比例为73.74%,夜间LST升高的比例高达90.92%。(3)北京市2006年与2001年NDVI的差值以及白天、夜间LST的差值的联合分类结果表明,第一和第二板块均表现出2006年较2001年NDVI减少、白天LST增加的类别所占的百分比最大,分别占54.29%和40.95%,而且均大于其在第三板块中所占的比例34%,而三个板块中NDVI增加、白天LST减少的百分比与NDVI减少、白天LST增加的百分比之和均超过了50%。第一、第二和第三板块中2006年较2001年NDVI减少、夜间LST增加的类别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1.67%、44.2%和42.46%。这些数据定量地说明了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变化对白天、夜间LST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地表通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Bowen比能量平衡法、以相似理论为基础的空气动力学方法以及以精度比较高的观测仪器为基础的涡旋相关法。本文对这些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并介绍了涡旋相关观测系统原始资料的处理方法及一些物理量修正方案的研究进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8.
谢韶  庞晓宇 《广东气象》2010,32(5):21-22
利用适合广东气候的干湿气候指数公式,计算茂名地区各测站历年、各季、月的干湿气候指数,并分别分析干湿气候指数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茂名地区全年各地绝大多数年份处于湿润状态,但在月份、季节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干湿气候指数年变化趋于减少,即干旱状况有可能发展,这可能与降水量的减少及温度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区域753站降水观测资料、ECMWF逐月地表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的物理机制。分析发现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感热偏强期,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感热偏弱期,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少。春季感热异常偏强时,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主体位置偏东、强度偏强、范围偏大,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受辐合上升气流控制,水汽输送条件好,降水异常偏多。而春季感热偏弱时,情况大致相反,则夏季降水异常偏少。研究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通量异常变化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Annually averaged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southeastern China were evaluated for artificial discontinuities using three different tests for undocumented changepoints. Changepoints in the time series were identified by comparing each target series to a reference calculated from values observed at a number of nearby stations.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no trend was present in the sequence of target-referenc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a changepoint was assigned to the target series when at least two of the three tests rejected the null hypothesis of no changepoint at approximately the same position in the difference series. Each target series then was adjusted using a procedure that accounts for discontinuities in average temperature values from nearby stations that otherwise could bias estimates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target series step change. A spatial comparison of linear temperature trends in the adjusted annual temperature series suggests that major relative discontinuities were removed in the homogenization process. A greater number of relative change points were detected in annual average minimum than in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series. Some evidence is presented which suggests that minimum surface temperature fields may be mo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measurement practice than maximum temperature fields. In addition, given previous evidence of urban heat island (i.e., local) trends in this region, the assumption of no slope in a target-reference difference series is likely to be violated more frequently in minimum than in maximum temperature series. Consequently, there may be greater potential to confound trend and step changes in minimum temperature s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