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36篇 |
免费 | 2168篇 |
国内免费 | 18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8篇 |
大气科学 | 160篇 |
地球物理 | 989篇 |
地质学 | 6514篇 |
海洋学 | 855篇 |
天文学 | 56篇 |
综合类 | 429篇 |
自然地理 | 5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197篇 |
2023年 | 291篇 |
2022年 | 330篇 |
2021年 | 291篇 |
2020年 | 329篇 |
2019年 | 300篇 |
2018年 | 241篇 |
2017年 | 282篇 |
2016年 | 302篇 |
2015年 | 342篇 |
2014年 | 408篇 |
2013年 | 325篇 |
2012年 | 417篇 |
2011年 | 443篇 |
2010年 | 362篇 |
2009年 | 383篇 |
2008年 | 370篇 |
2007年 | 361篇 |
2006年 | 310篇 |
2005年 | 304篇 |
2004年 | 252篇 |
2003年 | 237篇 |
2002年 | 253篇 |
2001年 | 229篇 |
2000年 | 254篇 |
1999年 | 224篇 |
1998年 | 218篇 |
1997年 | 174篇 |
1996年 | 158篇 |
1995年 | 159篇 |
1994年 | 156篇 |
1993年 | 138篇 |
1992年 | 145篇 |
1991年 | 178篇 |
1990年 | 123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24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7篇 |
1966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西藏恰功铁矿岩浆演化序列及斑岩出溶流体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谢玉玲 李应栩 Zhaoshan CHANG David R. COOKE Chris G. RYAN Jamie LAIRD 白劲松 刘云飞 李光明 张丽 《地质学报》2009,83(12):1869-1886
冈底斯成矿带是碰撞造山过程形成的最重要的成矿带,恰功矽卡岩铁(铜)矿床即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中部.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和室内研究基础上确定了恰功铁矿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体为二长花岗斑岩,锆石的U-Pb定年结果为68.8±2.2 Ma,明显早于冈底斯东部与后碰撞伸展有关的斑岩型矿床和主碰撞期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其应代表了冈底斯一次尚未被充分认识到的成矿事件.通过对成矿斑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岩浆出溶流体的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及包裹体成分的LRM、LA-ICP-MS和PIXE分析,本文探讨了与该矽卡岩矿床有关的斑岩的岩浆起源、斑岩侵位机制及出溶流体特征.结果表明,成矿斑岩为矿区最早的侵入岩单元,具有壳幔源混源特征,其常量元素组成与冈底斯东部斑岩铜矿带的埃达克质岩相近,但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与东部斑岩明显不同,为地幔物质上涌并诱发角闪岩相下地壳熔融的产物,岩体侵位深度大(>7 km)、剥蚀程度高.早期岩浆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压、高盐度流体,其中富含Fe、Pb、Zn、Cu等成矿金属,与世界其他斑岩铜矿床相比,相对富铁、铅而贫铜.流体的沸腾作用发生于钾硅化阶段,形成了一套富气、高盐、高固相和气液包裹体组合,不同于早期出溶流体的包裹体组合.从岩浆起源和出溶流体性质可以看出,该斑岩具有形成与斑岩有关的铁铅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潜力,但从该矿区地表出露的蚀变和包裹体测压结果可以看出,该斑岩体目前剥蚀深度较大,对斑岩型矿床保存不利,对该斑岩体及与成矿关系的认识对理解该区内的矿床成因和指导区域找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2.
提出了计算属于同一个能区高能原电子在金属发射体内的沿程能量损失率的方法,用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属于两个能区的高能原电子在金属金发射体内的沿程能量损失率,并用实验数据计算出属于同一个能区的高能原电子在金属铝发射体内的沿程能量损失率,结果显示,计算高能原电子在金属发射体内的沿程能量损失率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3.
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 ,文峪金矿成矿温度 180~ 45 0℃ ,为中高温热液。成矿压力 1.0×10 5~ 1.4× 10 5k Pa,根据静岩压力推算的成矿深度为 3.6~ 5 .2 km。包裹体盐度特征显示出成矿场内流体以深源流体为主 ,混合的地表渗透水所占比例约 10 %~ 15 %。文峪金矿成矿过程中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下降及由此导致的 CO2 - H2 O不混溶现象。文峪及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成矿热液来源于与文峪花岗岩同源演化的深部岩浆热液。金矿的成矿时代为中生代中晚期 相似文献
84.
85.
86.
华北东部太原组镜质组中超微类脂体和太原组煤性质异常性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薄切片透射电镜分析技术,对采自华北东部鲁南和苏北18个矿区的太原组和山西组煤中镜质组的超微结构和组分进行了分析,确认太原组镜质组中含有较丰富的超激类脂体,且超微类脂体主要来自菌藻类。山西组和太原组镜质组中超微类脂体在数量上存在明显差异,证实镜质组中超微类脂体数量与其化学工艺性质紧密相关。从超微组分层次的角度解释了山西组和太原组镜质组性质差异性的原因,并分析讨论了镜质体类型、太原组煤性质异常性的原因,提出成煤过程中明显的菌藻类低等生物贡献是太原组煤性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
88.
鲁西平邑地区磨坊沟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鲁西平邑磨坊沟和梨方沟两个矿区的矿化蚀变样品,对保存于石英、方解石和萤石中的原生包裹体及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二个矿区的包裹体大小、形态相似,类型一致,均为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宽,在120~450℃之间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120~260℃的范围内,可进一步分为110~150℃和170~250℃两个区间。结合显微镜下观测的载金矿物的特点,推测金矿的形成温度区间在170~250℃之间。冰点变化范围较大,在-2 8~-11 5℃之间,对应的盐度在4 65%~15 47%之间。矿体及围岩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0 71‰~+2 99‰之间,方解石和石英的δDSMOW值为-63‰~-70‰,δ18OSMOW值为+18 4‰~+22 2‰。以上数据表明流体来源于地幔,成矿过程中与建造水发生了混合。 相似文献
89.
大同—怀安麻粒岩地体的伸展抬升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大同-怀安地区TTG片麻岩和孔兹岩系早期具有互不相同的,但双彼此相关的构造和演压历史。它们之间的低角度高应变带以正韧性剪切和非共轴变形为特征,体出了构造接触的性质。构造和岩石学数据表明,该地体至少在2.5Ga和1.8Ga前后分别受到两个麻粒岩相变质事件的影响,其主要的构造是在M1事件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