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12篇 |
免费 | 641篇 |
国内免费 | 3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65篇 |
大气科学 | 88篇 |
地球物理 | 100篇 |
地质学 | 1687篇 |
海洋学 | 246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1043篇 |
自然地理 | 75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4篇 |
2023年 | 412篇 |
2022年 | 505篇 |
2021年 | 635篇 |
2020年 | 353篇 |
2019年 | 594篇 |
2018年 | 230篇 |
2017年 | 321篇 |
2016年 | 344篇 |
2015年 | 510篇 |
2014年 | 1144篇 |
2013年 | 789篇 |
2012年 | 864篇 |
2011年 | 831篇 |
2010年 | 769篇 |
2009年 | 660篇 |
2008年 | 531篇 |
2007年 | 441篇 |
2006年 | 457篇 |
2005年 | 458篇 |
2004年 | 457篇 |
2003年 | 455篇 |
2002年 | 415篇 |
2001年 | 388篇 |
2000年 | 302篇 |
1999年 | 232篇 |
1998年 | 184篇 |
1997年 | 178篇 |
1996年 | 174篇 |
1995年 | 164篇 |
1994年 | 190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1950年 | 3篇 |
1949年 | 2篇 |
1948年 | 6篇 |
1947年 | 4篇 |
1944年 | 1篇 |
1942年 | 5篇 |
1940年 | 1篇 |
192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新一轮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门职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扩充,当前正开展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难以全面满足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的需求,如何组织实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是当前自然资源部门亟待考虑的问题。笔者立足湖南省机构改革实际情况,充分吸收已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的经验,探讨了新形势下自然资源部门实施全省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工作内容和组织实施模式,能够为湖南省及其他省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2.
地理省情监测成果是国家重要的数据资源,对其变化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是掌握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变化的基础。伴随山东省地理省情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山东省已积累了大量地理省情监测数据。为实现山东省地理省情监测数据的有效管理及科学利用,并综合考虑山东省省级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中心的相关要求。该文基于共享文件系统的分布式存储,利用空间统计、任务并行等技术模型,设计了地理省情监测变化统计分析系统,通过对比监测区域内多时态、多版本、多年份数据,发现不同版本数据之间的差异,实现对地理省情数据要素级、地类级变化情况的监测。该文从系统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地理省情监测变化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情况。 相似文献
123.
124.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以潍坊市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中心为数据基础,实现地理空间数据与国土应用数据整合,有效掌控已有资源,建立信息采集、综合查询、综合分析、批后跟踪、预警评价、辅助决策、辅助业务办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以科技手段实时监管监控土地"批、供、用、补、查"动态。 相似文献
125.
我国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的一半,在当前平原向山区发展的进程中,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需要虚拟地理环境等新理念和集成技术的支撑。面向山地城镇规划设计的特点和需求,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本文提出了规划设计、测绘地理信息、岩土工程、生态保护等多学科交叉;规划设计师、GIS分析师、政府部门、项目业主、公众等多角色参与;地理表达、地理分析、地理设计、地理模拟、地理评估多环节结合;紧密结合规划设计过程和虚拟地理环境模拟评估的山地城镇规划设计技术框架。结合重庆悦来会展城规划设计实践对框架的特点优势开展进一步探讨,为山地城镇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黄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5):658-661
旅游管理专业是1998年新设置的高校本科专业,受学科专业特点和旅游职业需求的影响,其课程知识与传统的学科专业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此,其课程知识的构建,需要深入认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知识的特点,建立起"科学-人本观"的构建价值取向,并充分唤醒教学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发挥课堂对课程知识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