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303篇
海洋学   35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166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辨析景观的地理学及景观地理学的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和成就,景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深化过程。通过对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剖析,分析了其在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的逐渐深化与完善,对新时期新问题下的景观地理学发展趋势及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2.
军事地理学在未来战争中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未来战争的基本特征 ;以此为出发点 ,研究了军事地理学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 ,概括出军事地理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03.
张克东 《热带地理》2001,21(1):64-96
阐述曹廷藩教授长期坚持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从50年代起即开始探索,通过全国不同观点学者的热烈讨论,至90年代获得巨大进展的整个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从比较文化学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比较了东西文化的诸多差异,侧重剖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理原因,评介了“东化”与“西化”之争的基本观点,说明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5.
经济全球化下区域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济全球化是跨世纪时代经济国际化在全球纵深发展后进入全面与成熟的高级阶段的产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区际联系应当成为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区域地理学区际联系的理论,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扩散两个方面,这些联系又以全球联系为背景和最终归属.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是最终将整个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地理学应积极拓展区际联系的研究领域,具体包括全球区位论、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重组、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地理、国际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地理、区域集团化组织地理、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和共同开发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6.
刘强 《福建地理》2001,16(1):55-56
《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边缘学科,在教与学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教的方面:注重实践 ,图文,影像资料应用较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必要而有效;学的方面:既要注重与地理学其他学科的联系,也要注重哲学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7.
王铮 《地理学报》2001,56(1):115-115
在中国地理学会21世纪战略讨论会上,我获得了一本新书--《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 (刘昌明、岳天祥、周成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本书是1934~1999年《地理学报》 中数学模型与公式的汇编。在这样一个战略讨论会上发布这样一本书是十分合乎时宜的,因 为它向地理学家宣告:我们一直在努力发展地理学理论,改变地理学“有地无理”的局面。 我不同意数学化才是理论的科学思想,这是前1980年代的思潮,但是赞成能够数学化的理论 应该数学化。因为数学没有歧义,数学家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科学推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分析和科学传递。编辑这样一本书,显然起到了理论总结和科学传递的作用,使得地理学家 可以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去分析问题、认识世界、实施创新。   《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一书,按照地球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3部分汇 编,把地球信息科学放在第一部分,并且把综合应用归入此部分,有助于增加此书的时代感 ,也反映了主编急切地发展地球信息科学的思想,是一种好的选择。在书的体例上,《地理 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按文章编排,有助于读者查询公式出处,进一步理解公式。   对中国地理学来说,这本书反映出中国从1935年吕炯先生、方俊先生对地球物理学公式的应 用,到1990年代大量地理学综合分析的原创模型的出现,地理学家一直在把自己的工作在理 论上深化,而且这种努力正在成为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主流,并必将影响新一代地理学家,使 他们获得一种新的科学思维。   然而,如果把地理学的理论探索比喻作长征,我认为本书出版还是仅仅走出草地的象征,与 国际同 行研究的比较,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本书反映,中国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研究的模型,多数还 是地球物理学公式的应用,地球信息科学、经济地理学的模型还是一些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 的应用。与国际地理学理论研究接轨,这是中国地理学家需要多努力的。其次,作为本书本 身,我感到第三部分所谓“农业地理”的内容许多不是经济地理的内容,也不是农业的专门 问题,而“工业地理”一章,最好称为“产业地理”,这样便于读者查寻。   最后特别声明,我不赞成“地球信息科学”的提法,因为许多经济地理信息、人文地理信 息问题,不是直接与地球联系的,强调它是地球信息,忽视了地理学对自然与人文的综合; 而地球深部信息、地球行星物理信息都是地球科学信息,但不是地理学研究内容。存在地球 信息科学、也存在地理信息科学,二者有很大的交集,但不能混淆,至少在严谨的学术著作 中应该这样。不过“功在汉室,争什么南阳襄阳”,关键是先做起来,地理学在理论化,GIS已经从作为一门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演变为一门科学的“地理信息科学”,这是 地理学与数学、计算机结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8.
陈传康的学术生命路径和学术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必虎 《地理学报》2001,56(5):622-630
通过扩展传统的生命路径 ( life path)概念、并建立学术树 ( discipline tree)概念 ,研究已故当代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旅游学家陈传康教授的学术史。在统计了陈传康教授全部 1 2 1 2种次的学术著述的基础上 ,首先在时间纬度上建立了学术生命路径曲线、系统式和时序式生命路径表 ,用以统计分析陈传康教授的学术论著种次的分布情况和变迁过程 ,一方面反映出著作量随中国当代历史的脉动而出现的起伏变化 ,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时间轴上这些著述的学科点的分布变化 ,不仅体现 2 0世纪 5 0年代~ 90年代陈传康学术偏好的转徙 ,也反映出 5 0年间中国地理学整体的变化轨迹。利用学术树的概念 ,统计分析陈传康一生构筑的个人学术体系 ,最终勾勒出其一生经营的学术群落的整体景观。  相似文献   
109.
110.
断层旋性与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增建  吴瑾冰 《地学前缘》2001,8(2):247-252
文中以“平行同旋走滑断层减震”的观点论证了兰州、北京、昆明这些位于强震活动区的大城市今后百年内不会发生 6 .5级以上地震。以“平行异旋走滑断层加震”的观点解释了西南棱形块体北边界和南边界在发生大震方面相互促进的现象。对于由构造分段求震级来说 ,在遇到不同的横交断层作为分段点时 ,还需考虑将来发震时始破裂点的位置以及发震断层的旋性 ,不然就会造成对震级估计不足 ,继而成为抗震建设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在主震后为了预报余震的强度 ,可应用物理学中的科里奥利力理论 ,应用时必须知道断层类型和旋性。对于走滑断层来说 ,左旋余震弱 ,右旋余震强。例如 1997年藏北玛尼 7.5级地震 ,余震仅为 5 .3级 ,震级偏小 ,因主震为左旋的缘故 ;1976年唐山 7.8级地震 ,余震可达 7.1级 ,因主震是右旋。对于逆断层来说 ,上盘错动方向在当地子午面左侧者余震强度大 ,在右侧者余震强度弱。据此讨论了 1999年台湾南投 7.6级大震余震强度达 7.1级是因为主震为逆断层 ,上盘向西错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