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49篇 |
免费 | 141篇 |
国内免费 | 1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31篇 |
大气科学 | 32篇 |
地球物理 | 95篇 |
地质学 | 687篇 |
海洋学 | 14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334篇 |
自然地理 | 24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145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101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97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295篇 |
2013年 | 193篇 |
2012年 | 437篇 |
2011年 | 443篇 |
2010年 | 289篇 |
2009年 | 269篇 |
2008年 | 189篇 |
2007年 | 170篇 |
2006年 | 146篇 |
2005年 | 153篇 |
2004年 | 135篇 |
2003年 | 160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5篇 |
1987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8年 | 3篇 |
1935年 | 1篇 |
192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3.
基于GIS的广东省灯塔盆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支持下,定量分析灯塔盆地景观生态格局.灯塔盆地景观组分主要有水田、旱地、灌草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5种斑块类型,由于受沟谷相间的丘陵地貌格局的控制,水田作为优势景观组分具有最复杂的空间结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相似格局特征,但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针叶林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海拔较高的部位,而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的丘陵、台地.研究结果表明,灯塔盆地景观格局的复杂性主要受地貌因素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典型地带性植被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已基本消失;人 相似文献
84.
7月6日.河南省首届”十大最优美的地质景观”和“十大最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初评活动在省国土资源厅举行。登封嵩山太室山、栾川鸡冠洞、焦作云台山红石峡等15处地质景观和汝阳白垩纪黄河巨龙化石群、西峡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义马侏罗纪植物化石群(古生物群)等15处地质遗迹分别以其地质景观的优美性、地貌形态的典型性及地质遗迹类型、内容、规模等的代表性通过了初评.成功进入候选名单。 相似文献
85.
近20年来河南沿黄湿地景观格局演化 总被引:54,自引:7,他引:54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河南沿黄湿地的区域特点,确定了河南沿黄湿地景观分类系统,通过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布质心和扩展度等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近20年河南沿黄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 河南沿黄湿地的分布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1987~2002年湿地面积减少了19.18 %,斑块数量增加了21.27 %,斑块密度净增加0.5倍。斑块总边缘增加了129 0491 m,斑块平均边缘减少了117.84 m。(2) 随着人类干扰强度增加,景观多样性下降,优势度增高。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1987年为1.174,2002年降为0.9803,优势度指数由1987年的0.4355提高到2002年的0.6291。湿地的破碎化程度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和斑块数量的增加,其破碎化程度越来越大,破碎化指数由1987年的0.0141增加到2002年的0.0172。(3) 湿地景观要素中,稻田湿地面积在增加,而水库坑塘、河流、滩地、荒草沼泽地面积都在不断减少,其中荒草沼泽 (芦苇沼泽) 湿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1987年荒草沼泽湿地占整个湿地地区的0.5%,但到2002年只占0.11%。表明近20年来,人类活动对河南沿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86.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丰富独特的旅游地质景观是多种地质作用与不同成景岩组交互叠加作用的结果。其发育的地层基础主要为碳酸盐成景岩组、变质岩成景岩组、碎屑岩成景岩组以及岩浆岩成景岩组等,典型内力成景地质作用为板块缝合作用、断裂成景作用、变质成景作用,外力作用则主要有河流、冰川、丹霞、地热、喀斯特作用等。 相似文献
87.
88.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了不同坡度早地的斑面积占项目区实施块总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斑块平均周长、斑块个数、斑块平均密度、斑块总面积的比例等指标分析了土地整理前后斑块的变化;运用廊道长度、宽度、密度、连通性、环度、各类型廊道长度占项目区廊道总长度的比例等指标分析了整理前后廊道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后,斑块的平均面积、平均周长增大,斑块个数减少和斑块平均密度变小,形状更加规范化;耕地景观破碎度降低,廊道布局更加合理;各类型廊道结构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各类型廊道的连通性和环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9.
90.
基于聚落地名记录的过去300年吉林省土地开垦过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聚落作为一种土地利用类型,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新开垦区的聚落建立与农业土地开垦相辅相成,聚落格局演变可反映出土地开垦的过程。聚落地名,记录人类移居到新开垦区域时的直观状况,对于认识土地开发过程和恢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根据地名志资料,将聚落地名依据不同的土地开垦类型进行划分,提出了土地开垦-聚落地名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辨识出土地开垦-聚落类型,即官垦聚落和民垦聚落,其中民垦聚落又可分为自发移民聚落和政府招垦聚落,并得到各类型聚落近300年来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为认识吉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提供依据,也为利用聚落地名进行土地开垦格局重建提供尝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