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33篇 |
免费 | 5300篇 |
国内免费 | 30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49篇 |
大气科学 | 4499篇 |
地球物理 | 3038篇 |
地质学 | 12003篇 |
海洋学 | 2464篇 |
天文学 | 181篇 |
综合类 | 1967篇 |
自然地理 | 328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505篇 |
2023年 | 730篇 |
2022年 | 968篇 |
2021年 | 944篇 |
2020年 | 823篇 |
2019年 | 793篇 |
2018年 | 645篇 |
2017年 | 648篇 |
2016年 | 643篇 |
2015年 | 788篇 |
2014年 | 1397篇 |
2013年 | 1018篇 |
2012年 | 1242篇 |
2011年 | 1184篇 |
2010年 | 1161篇 |
2009年 | 1322篇 |
2008年 | 1259篇 |
2007年 | 1221篇 |
2006年 | 1103篇 |
2005年 | 1014篇 |
2004年 | 838篇 |
2003年 | 851篇 |
2002年 | 769篇 |
2001年 | 708篇 |
2000年 | 566篇 |
1999年 | 614篇 |
1998年 | 643篇 |
1997年 | 697篇 |
1996年 | 600篇 |
1995年 | 564篇 |
1994年 | 536篇 |
1993年 | 452篇 |
1992年 | 506篇 |
1991年 | 480篇 |
1990年 | 310篇 |
1989年 | 236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10篇 |
1975年 | 10篇 |
196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北京农田生态系统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5-2006年期间,分别采集了北京农田生态系统的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和化肥3种外源输入的样品,共计63件。3种来源样品的年输入通量的定量计算和对比表明,不同地区不同输入途径的重金属元素的年输入通量差异较大,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输入途径是大气干湿沉降。如果不考虑农田生态系统的外源输出量,按照目前的污染速度,50年后怀柔和大兴地区表层土壤中cd的含量可突破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碱性土壤的二级标准。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他地区的外源输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63.
地质学家重视研究深部(变质)CO_2对古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质学家重视研究深部(变质)CO2对古气候的影响贾跃明(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北京,100037)近几年来,随着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地质学家越来越重视地质历史时期影响大气CO2浓度的因素的调查。不少人认为,变质作用和火山活动可能是过去大气中CO... 相似文献
64.
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5,他引:27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定级分类,滑动平均和波谱分析等方法,对黑河出山径流(莺落峡水文站)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黑河出出径流的多年变化具有持续性,周期性和丰枯水变化较平稳,波幅不大等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65.
西部公路路基内部排水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半挖半填路基为例,讨论了各类地质单元与路基系统的作用及路基系统内部地下水运动特征,着重分析了地下水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通过敏感性分析,阐明了降低路基边坡地下水位的必要性,研究了地下水对路基系统的作用机理;建立了路基排水的数学模型,对影响路基排水的降雨强度、渗沟间距、排水时间等因素进行了敏感分析;通过对路基系统渗透系数、入渗系数、降雨量及初始水头的不同取值,运用Modflow软件对排水效果进行了模拟;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路基排水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6.
地史重大转折期的环境变化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地史重大转折期的环境变化学术讨论会4个方面的主要科学内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的全球环境变化,泥贫纪弗拉期与法门期之交的全球环境变化,元古宙与显生宙之交扔全球环境变化和地史重大转折期环境变化的研究方法。围绕上述内容,评述了发言人和专题发言人的主要科学资料和科学思想以及本次会议形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67.
利用长江中下游、河口及口外、浙-闽沿岸陆架6个主要沉积盆地的40个晚第四纪钻孔及其年代学数据和长江口外、陆架的浅地层剖面,计算了全新世不同阶段各沉积盆地的沉积速率,并进行了近7 000年来泥沙堆积通量的估算。研究发现全新世早期距今10 000年至8 000年间长江口下切古河谷是长江泥沙的主要堆积中心,沉积速率可高达15m/ka。随着海平面上升,全新世中期长江中下游也成为长江泥沙的重要沉积盆地,其中江汉盆地的沉积速率可达10m/ka。近2 000年来,口外、陆架的堆积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长江中下游盆地和河口可容空间日益减小。根据沉积速率估算,距今7 000年来长江中下游堆积泥沙约13 074×108 t,同期水下三角洲和陆架的泥沙堆积量约为9 470×108 t。研究还发现全新世以来有两个异常低沉积速率时期:距今8000-7 000年期间上述各沉积盆地沉积速率均显著低,未见长江泥沙的沉积中心; 距今4 000-2 000 年期间长江口呈现低沉积速率。 这两次异常的原因推测与海平面、气候波动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