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31篇 |
免费 | 1259篇 |
国内免费 | 23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5篇 |
大气科学 | 699篇 |
地球物理 | 656篇 |
地质学 | 7021篇 |
海洋学 | 1029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604篇 |
自然地理 | 23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8篇 |
2023年 | 431篇 |
2022年 | 545篇 |
2021年 | 546篇 |
2020年 | 411篇 |
2019年 | 383篇 |
2018年 | 277篇 |
2017年 | 254篇 |
2016年 | 303篇 |
2015年 | 342篇 |
2014年 | 664篇 |
2013年 | 411篇 |
2012年 | 538篇 |
2011年 | 536篇 |
2010年 | 504篇 |
2009年 | 516篇 |
2008年 | 511篇 |
2007年 | 472篇 |
2006年 | 543篇 |
2005年 | 446篇 |
2004年 | 371篇 |
2003年 | 372篇 |
2002年 | 424篇 |
2001年 | 354篇 |
2000年 | 262篇 |
1999年 | 229篇 |
1998年 | 227篇 |
1997年 | 235篇 |
1996年 | 213篇 |
1995年 | 204篇 |
1994年 | 165篇 |
1993年 | 145篇 |
1992年 | 165篇 |
1991年 | 137篇 |
1990年 | 151篇 |
1989年 | 94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48年 | 5篇 |
1946年 | 2篇 |
1945年 | 2篇 |
194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王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16(2):243-250
碳关税是各国高度关注的贸易问题,因涉及各国经贸利益,南北国家在碳关税问题上分歧很大。任何有关碳关税的政策措施,都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因此,部分发达国家试图另辟蹊径,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增加生产标准、碳标签等技术要求,以比较隐蔽的方式实现执行碳关税的目的。文中将这些隐蔽的但能起到碳关税执行效果的政策措施归纳为隐形碳关税,并定义隐形碳关税是指那些虽然没有在边境环节征收碳关税,但与征收碳关税起到相同贸易壁垒作用的,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和服务构成限制的政策和措施。隐形碳关税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包括生产标准、碳标签等措施。这些措施本身是政策中性的,并不构成隐形碳关税,但如果叠加了转移应对气候变化成本、限制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等目的,这些措施的性质便不再中性,而成为现实中的贸易壁垒。隐形碳关税的治理应该是国际气候治理进程的一个部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应是隐形碳关税治理的主要国际平台。无论是在气候公约内还是气候公约外的治理机制,隐形碳关税的国际治理都应遵循气候公约的相关原则,尤其是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区别对待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生产标准、碳标签等措施的积极环境效用,同时约束其不当使用,建立公平、互信、务实的国际合作模式,实现气候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相似文献
102.
中国黄土是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除黄土高原外,中国其他地区还零星分布有风成黄土堆积。在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分布有川西、金沙江、巫山和下蜀黄土,探讨这些湿润区风成黄土的风尘来源、动力传输过程以及沉积后土壤化过程等可为研究长江流域东亚季风环流特点提供证据,对探究过去湿润区风尘风化固碳过程和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对长江流域各地区黄土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不同地区黄土物源、物质传输过程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在风化固碳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文在综述了川西、金沙江、巫山、下蜀风尘黄土的形成年代、物源等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川西、巫山、下蜀三地黄土的发育与青藏高原在青藏运动B幕、昆仑-黄河运动和共和运动3个阶段的隆升有重要对应关系;并且发现在冰期和间冰期,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的风化程度均比黄土高原黄土强,且在古土壤发育期更强;认为长江流域黄土风化过程对陆地固碳的影响及其与古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是今后湿润区黄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3.
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和非水溶相有机污染物在水和土壤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表面活性的特性,解释了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水和土壤环境中非水溶相污染物的机制。表面活性剂溶液通过增溶作用和增流作用,驱除地下水含水层中的非水相液体以及吸附于土壤颗粒物上的污染物,提高地下水和土壤中憎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现场修复速率。增效修复效果依赖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污染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污染物的溶解性和土壤类型等。表面活性剂能增加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与水的界面张力,并形成乳液。 相似文献
104.
时域反射仪(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可用于室内和田间快速、 准确、 自动测定土壤含水量,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之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即土壤表观介电常数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是TDR准确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关键。目前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 但尚未有研究对这些标定曲线进行系统的验证和分析评价。因此, 它们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尚不明晰, 严重影响到与土壤含水量测定相关的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 收集整理了一系列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的经验公式(19个)和半经验半物理模型(5个), 并利用大量的文献实测数据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运用均方根差(RMSE), 平均误差(AD), 纳什效率系数(NSE)等三个指标对比分析和评价这些标定曲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 经验公式中Topp、 Roth(1992)2、 Jacobosen、 Yoshikawa2、 Alharathi模型和半经验模型中Malicki1公式及其修订模型综合性能较好。研究成果可为利用TDR准确测定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的选择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5.
京津冀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地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津冀平原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土壤中As、Pb、Cd、Hg、Cu、Cr、Zn和Ni等8个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优良,部分地区土壤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中心城区、天津城区和蓟县、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唐山市和秦皇岛市等地区,该成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优先保护方面提供了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依据,对重度污染土地要进行严格管控,做到京津冀协同治污。结合土壤中硒和钾的含量特征,以硒含量大于0.3mg/kg和全钾含量大于2.5%圈定了富硒和富钾土地资源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平原东北和冀西南地区,该成果可为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基于福建龙岩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大量高精度和高密度有机碳数据,通过单位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分别采用母质类型、地貌类型、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类型5种方式,按照0~1.4m,0~1.0m和0~0.2m等3种不同深度来初步探讨福建龙岩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区的有机碳储量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平均碳密度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不仅与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如土壤结构、质地、化学成分、土温等)、系统差异(如历史演变、稳定性等)等内在因素有关,还有可能与气候环境条件、海拔高度、水土流失程度、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度、植被状况(如植被类型、植被发育等)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外在因素有关。得出福建龙岩地区不同深度的有机碳储量: 0~0.2m为89254953.05t, 0~1.0m为283746254.26t和 0~1.4m为347294329.32t; 不同深度的平均碳密度: 0~0.2m为3980.33 t/km 2, 0~1.0m为12653.69 t/km 2和0~1.4m为15487.62 t/km 2,高于全国典型地区平均水平,显示出福建龙岩地区具较高的碳储量、较强的碳储能力和良好的碳富集环境。 相似文献
109.
选取扬州邵伯地区作为研究区,根据评价标准(GB 15618—2018)对其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区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农用地污染风险筛选值,除Ni外其余7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过江苏土壤平均背景值,其中Hg含量均值为江苏土壤平均背景值的2.16倍;通过对比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认为综合指数法能更客观准确地反映研究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农田土壤轻度污染以上样本占总样本的2.35%;研究区农田土壤属中度生态风险,综合潜在风险指数平均值为200.56,主要贡献因子是Hg。 相似文献
110.
基于建立在莫高窟窟顶的密闭拱棚,通过监测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对极干旱地区典型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在热动力作用下存在地下水分向大气输送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在温度作用下土壤结合水分的分解蒸发与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的交替作用。这也是形成所谓“土壤凝结水分”与“土壤水分呼吸”的根源。当温度升高时,土壤结合水分分解蒸发“呼出”水分,当温度降低时土壤盐分吸湿吸附,“吸入”大气水分,形成土壤与大气不对称水分交流。称质量实验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变化完全对应;有深层水分支持的土壤吸收大气水分的能力相对较差。极干旱地区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莫高窟珍贵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