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8篇
  免费   756篇
  国内免费   660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269篇
地球物理   1536篇
地质学   1190篇
海洋学   501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338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详细研究百岗组沉积相发育特征,将三角洲进行不同类型划分,认为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的南北两侧分别发育两套不同的沉积体系。沉积响应完整地记录了构造活动情况,在百岗早中期,盆地南部构造抬升强烈,北部构造相对稳定,三角.洲强烈向北西方向进积:百岗晚期,南部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北部构造发生了强烈抬升。南部三角洲在百岗期表现为“发育-发展-稳定-萎缩”的一个完整的演化旋回特点,而北部扇三角洲则体现为“稳定-进积”的过程。整个盆地构造活动在百岗期表现出了两侧构造运动明显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52.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库木库里盆地新生代沉积建造、孢粉、阶地热年龄、沉积响应的调查研究,得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渐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一全新世形成的三套磨拉石建造代表青藏高原最强烈的三次隆升作用;自渐新世以来到上新世晚期高原隆升幅度达1500~2000m,更新世、全新世高原隆升了约2500m,46.4Ka.Bp至今高原隆升了约44m;青藏高原的隆升速率由渐新世开始有愈来愈强烈的趋势,预示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根据库木库里盆地沉积演化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早中渐新世早期隆升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稳定剥蚀夷平期、早中新世中晚期小幅隆升期、中中新世较稳定剥蚀夷平期、晚中新世振荡隆升期、上新世快速隆升期、更新世一全新世强烈隆升期共七个隆升阶段;并探讨了高原隆升引起的气候干燥、生物灭绝、荒漠化等多种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53.
鄂栋臣  沈强 《极地研究》2004,15(1):1-10
本文在简要叙述条带噪声形成原因的基础上 ,针对南极地区的ASTER 1A的可见光影像中出现的条带噪声的现象 ,通过设计了基于切比雪夫窗、凯瑟窗的FIR滤波器和约束最小二乘FIR滤波器对其条带噪声进行剔除 ,这两种滤波器能够尽可能地剔除条带 ,同时使影像的灰度分布发生最小畸变。并通过与其他方法 (例如 :低通滤波 ,直方图匹配等 )比较 ,说明这两种滤波的方法优于其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反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tkinson方法,基于遗传算法,利用呼和浩特数字地震台网7个子台记录的9次质量较高的地震事件资料,计算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品质因子Q值和非弹性衰减系数c(f)。在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内,前者和频率.厂有很好的线形关系:Q(f)=116.8f^1.000后者与频率.厂的变化关系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Moya方法反演了7个地震台的场地响应和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频率域内7个基岩台站的场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放大作用,其次震源参数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文还详细介绍了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55.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时间尺度的统计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地区5.0~8.1级的部分中强地震共30个震例,并得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未来地震震级之间的拟合函数。结果表明,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未来地震的震级具有正变关系,即震级越高,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越长。根据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可以估计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同时,可以确定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扫描过程中时问长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56.
为了验证大地震发生前或者非均匀脆性介质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和能量加速释放等前兆现象,本文进行了三轴应力(压缩)条件下大尺度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实验采用4组岩石试件,并且分为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两种方式。实验结果证明了脆性材料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这两种前兆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描述岩石试件损伤演化的新的物理量——态矢量。  相似文献   
57.
INTRODUCTIONAs a new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withstandingthe horizontal component of earthquake motion on abuilding structure, the base isolation technique hascome to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phase ( Hu,1988). However, for some important buildings andfoundation facilities in an earthquake region, it is im portant to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3D aseismatic analy sis, including the vertical component, due to themulti 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s (Suand …  相似文献   
58.
中国不同气候区土壤湿度特征及其气候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获得中国不同气候区各层深度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中国区域台站观测土壤湿度资料、降水及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相关性分析及突变检验等方法,讨论了东北、河套、江淮区域1981~1999年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东北、江淮地区为土壤湿度高值区,河套地区为土壤湿度低值区,土壤湿度由浅层至深层呈上升趋势;东北、河套地区降水和土壤湿度变化呈正相关,江淮地区降水和土壤湿度呈负相关;东北、河套地区气温和土壤湿度变化呈负相关,江淮地区气温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比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9.
利用1963~1988年中国木本草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26年中国20个物候站点植物始展叶期、始花期、始落叶(黄枯)期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3~1988年我国植物始展叶期、始花期、始落叶(黄枯)期均以推迟趋势为主;春季始展叶期、始花期,东北、华北以提前趋势为主,其他各区以推迟趋势为主;秋季始落叶(黄枯)期华北以提前趋势为主,其他各区以推迟趋势为主;1980年前后的物候期变化与1963~1988年的变化相同;春季物候期平均值差异多在-3~6天,秋季物候期平均值差异多在-10~10天;我国植物的始展叶期、始花期、始落叶(黄枯)期对于之前月份的累积降水量有不同程度的响应,物候期对该物候期前1月至前3月的累积降水量响应最为明显;我国春季物候期与降水量以正相关为主,秋季物候期与降水量则以负相关为主。   相似文献   
60.
张茜  孙卫  明红霞  王倩  张龙龙 《沉积学报》2016,34(2):336-345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及相渗等资料,研究了板桥-合水地区长63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总结了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确定了纵向及平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优质成岩相的展布受沉积相、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共同控制,尤其是喉道分布才是控制砂岩储层渗透性的主要因素。水云母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和水云母胶结-长石溶蚀相储层主要分布于半深湖相重力流复合水道浊流沉积中,细-微细喉道发育,孔喉连通性好,渗流能力最好,油水呈相对均匀的渗流,孔隙内的油气极易通过喉道被开采出来;绿泥石胶结相、水云母胶结弱溶蚀相储层位于分支水道边缘,呈孤岛状分布,孔喉半径小但分布均匀,渗流能力中等-差;碳酸盐胶结相、碳酸盐+水云母胶结相储层主要发育在分支水道间,孔隙结构发育程度差,喉道细小且孔喉连通性差,富集于孔隙中的油气难以通过小喉道,采收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