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9篇 |
免费 | 261篇 |
国内免费 | 1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5篇 |
大气科学 | 246篇 |
地球物理 | 139篇 |
地质学 | 684篇 |
海洋学 | 261篇 |
天文学 | 21篇 |
综合类 | 297篇 |
自然地理 | 6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88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157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196篇 |
2011年 | 221篇 |
2010年 | 159篇 |
2009年 | 178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11篇 |
2006年 | 144篇 |
2005年 | 118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46年 | 2篇 |
194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运用媒体报道的国家间合作事件大数据,构建国内区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响应指数模型、合作流量模型和影响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国内区域主动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的空间异质性,定量刻画合作流量(空间交互)的格局特征,并剖析响应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10—2019年响应指数变化呈现出普遍较快增长的态势。省域单元响应指数的空间差异较小,而市域单元响应指数的空间差异大,反映出明显的大尺度均衡化、小尺度集聚化的尺度效应。②国内区域与沿线国家的首位合作流量呈现地理临近性特征,东部沿海省份与东南亚、西亚及中东合作联系密切,而边境省份则具有较明显的边境贸易特征。合作流量网络的区位依赖特性突出,流量网络结构不断复杂,小流量流线始终占据多数,大流量、长距离流线数量逐年增加,辐射范围显著扩大。③经济规模、对外投资水平、开放程度以及陆路交通可达性,对国内区域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明显的积极推动作用,国家政策的区域效应逐渐体现。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995.
996.
一、管理会计发展较为迟缓的主要原因1.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从旧制转向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前一转变,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的宏观计划控制,管理会计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后一转变则大量介绍西方模式。而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研究,从而使我们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997.
随着我国科学基金事业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3个层次的整体布局中,发挥了举世瞩目的作用。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以科学基金资助为杠杆,极大地影响、指导和调节着我国科 相似文献
998.
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关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梳理了作物产量影响因素及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过程,进而从基于田间控制实验、统计模型、作物生长机理模型以及遥感反演模型等4个方面系统回顾了干旱对全球主要作物产量影响评估的最新进展,揭示出当前研究呈现出由单灾种向多灾种、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统计模型向综合模型转变的特征。文献计量分析表明,1990—2020年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发文量呈指数增长,且研究主题经历了由传统的作物水分胁迫到作物受旱影响与适应综合研究的转变过程,体现出研究视角的不断深化和综合。在学科分布上,农学、植物学和环境科学是研究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主要学科,建议应加强地理学多要素多尺度的系统性思维在粮食和水资源耦合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在分析现有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将未来应关注的重要议题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即构建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多源信息数据库、阐明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关键过程及机理、发展耦合宏观与微观过程作物生长机理模型和搭建作物产量与粮食安全综合监测平台系统,旨在通过提高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监测预警和科学管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99.
经过十几年技术攻关,国内页岩气录井技术发展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评价需求,总结了具有特色的页岩气录井技术系列:岩石热解录井和自然伽马能谱录井结合的烃源岩特性评价技术;元素录井和自然伽马能谱录井结合的页岩岩性、脆性评价技术;气测录井和碳同位素录井结合的含气性评价技术;核磁录井为主的页岩物性评价技术。同时,还对页岩气录井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现今页岩气录井技术面临水平井目标靶体复杂化、深层页岩气地层温度高、常压页岩气地层压力低的技术难题,需要不断提升录井仪器分辨率,加强多维核磁录井技术等录井新技术创新;为实现页岩气层的立体刻画和精确评价,需要利用大数据资源开发智能化录井工程技术系列,为页岩气高效优质勘探开发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地域辽阔,土地、森林、水、能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矿藏,种类配套齐全,在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和中亚五国与中国在地缘、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资源开发、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的国际背景和有利条件。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十分重视资源开发和原料出口,向主要经济合作伙伴推销资源产品,并很快引起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的重视。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在土地、电力、建材、机械、畜牧业、信息、交通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说,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及其辐射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待开发的领域空白点较多,特别是里海、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是21世纪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而能源勘探与开采领域则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发展合作的领域。但是,中亚国家的原料型经济倾向,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足,生产和社会基础薄弱,这些问题都阻碍着中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亚国家的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靠进口。这是我国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工业优势的有利条件。所以,资源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对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展望21世纪的俄罗斯、中亚五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根据俄罗斯和中亚各国资源状况实地调查和统计资料等,对区域资源开发现状与潜力进行了分析,对共同面对的问题,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及合作前景,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