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71.
提要:腾冲地块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分布于芒市北部五叉路乡核桃洼、江东乡杨家寨和轩岗乡南约村一带,主要由钾长花岗岩组成。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大部分是作者通过1∶5万区域地质填图,从原高黎贡山群中解体出来的。为了限定该地区岩浆事件的准确时间,本文对该区钾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测得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0.8±0.8) Ma,其形成时代属于古近纪。该区钾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67.97%~80.62%)、高碱(K2O+Na2O=5.08%~8.79%)、中-高钾(K2O/Na2O=1.11~17.80)、低P2O5含量(0.01%~0.15%)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3~2.31之间,岩石属钾玄岩-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Ta、La、Pb、Nd、Sm、Gd等,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Ba、Nb、Ce、Sr、Zr、Hf、Eu等。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56×10-6~323×10-6,平均为183×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 LaN/YbN为1.58~41.60,δEu=0.18~0.71, 显示弱到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是以含粘土的变质杂砂岩和粘土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可能来源于本区中晚元古代高黎贡山群为代表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是典型壳源成因类型,具岛弧型同碰撞花岗岩特征。该区古近纪钾长花岗岩的形成表明,在60.8 Ma以前,雅鲁藏布江—密支那洋已关闭,印度板块与冈底斯—腾冲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作用已经发生,并处于岩浆弧形成阶段,为印度板块与冈底斯—腾冲板块之间俯冲、碰撞、成弧造山构造岩浆活动的响应。古近纪钾长花岗岩形成时代及其构造环境的厘定,为进一步探讨腾冲地块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2.
曼养铁矿赋存于古近系基性偏碱性火山碎屑岩中.受火山机构控制,喷溢中基性熔岩含铁,构成铁矿原始矿源层.火山期后及构造热液叠加改造进一步富集成矿,属火山喷流沉积岩浆活动+后期气液改造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73.
白垩纪-古近纪(K-Pg)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的孢粉植物群的变化,可以详细揭示植被对一场全球环境危机(655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现今的墨西哥)的响应。在K-Pg界线处有一些植物门类灭绝了,因此孢粉地层学是确定非海相序列中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主要工具。南半球包括以下植物区:热带至亚热带棕榈植物大区,高纬度Nothofagidites/Proteacidites大区,以及一个含有混合的植物组分的过渡区域。在棕榈植物大区,一些马斯特里赫特期的关键物种在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处灭绝了,包括Aquilapollenites magnus、Buttinia andreevi、Crassitricolporites brasiliensis、Proteaci ditesdehaani和Gabonisporis vigourouxii。在Nothofagidites/Proteacidites大区,Tricolporite slilliei、Triporopollenites sectilis、Quadraplanus brossus、Nothofagidites kaitangata和Grapnelispora evansii等物种最后出现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处。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对南半球与中国的K-Pg界线处的孢粉信息进行更详尽的分析,才能更详细地了解不同纬度、不同地点的植被对墨西哥尤卡坦撞击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4.
盐源盆地始新世丽江组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套具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的红色砂岩,其确切成因对于厘定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古地理格局、恢复东亚新生代干旱带与古气候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对盐源盆地始新统丽江组红色砂岩的沉积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证明该套砂岩的岩性、粒度分布、石英颗粒表面特征与沉积构造等明显不同于水成沉积,而与典型风成沙丘相应特征完全一致,表明其为风成沙丘沉积。结合古近纪研究区的古气候条件、大气环流样式与大地构造背景,笔者进一步推断盐源盆地始新世风成沙丘可能沉积于中国古近纪干旱带内的沙漠环境。根据目前相关研究资料,确认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风成沙丘富集带。  相似文献   
175.
埕岛油田是我国浅海—极浅海海域的第一个大型油田,该油田东斜坡古近纪东营组油层发育良好,但沉积环境变化较大,对准确进行地层对比和沉积特征分析造成了影响。本文从层序地层学入手,应用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该区的东营组进行了划分对比,综合运用了时间地层对比及岩性地层对比两种方法建立了东斜坡东营组对比格架,并在纵向上识别出两套沉积体系:东营组下部为滨浅湖半深湖相水下扇沉积体系,中上部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该带进行深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6.
伸展构造区转换带是伸展不均衡的结果,它在协调伸展构造发育的同时,本身又产生不同的变形特征,因此,对其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断层的产生、连接和发育的三维构造样式。本文通过研究东营凹陷北部转换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并进行转换带物理模拟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东营凹陷北部典型构造转换带的类型为同向趋近型;2)定量研究转换带的伸展量和伸展率,得出E2s3中时期东营凹陷北部属于强烈伸展阶段,认为转换带的主要发育时期为E2s3中时期;3)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转换带的成因演化,划分出了转换带发育的4个阶段:孤立阶段、“软连接”趋近阶段、“软连接”破裂阶段和“硬连接”阶段,其中模拟的“硬连接”阶段对应的是E2s3中时期,是转换带的主要发育时期;4)转换带上发育的裂缝和小型断层,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而转换带附近的三角洲砂砾岩沉积扇及转换带浅部地层都可作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177.
张世杰  胡修棉  郜周全  赵永强  马安林  许艺炜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057-67041076
西昆仑山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对于中亚的地貌与水系演化、资源和能源矿产分布、气候及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西昆仑山新生代初始隆升与变形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分别为古新世、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地区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分析和热年代学的研究综述,详细讨论了西昆仑山古新世、中—晚始新世隆升变形的时间、证据、解释和争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西昆仑山在古新世发生了隆升变形,中—晚始新世是新生代变形中的一个加速节点。这两期隆升变形分别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的远程响应,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拼贴与持续挤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8.
从地质学及地层学的发展趋势上看,动力层序地层学是层序地层学发展的方向。动力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层序发育的主驱动力是有规律地变化演进的。以裂谷型的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为例,以断陷期的沙河街组、断拗期的东营组、拗陷期的明下段为典型代表,阐述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层序发育主驱动力从构造活动到湖平面变化再到气候变化的规律性演进及其对各时期层序结构独特的控制作用。从动力层序地层研究的角度回答了包括层序内部划分、强制湖退、层序识别标志等几个陆相层序地层的关键问题。动力层序地层学研究对渤海油气勘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并指出了下一步规模型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79.
试论柴达木和可可西里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地层的亲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昆北柴达木盆地与昆南可可西里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地层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无论在沉积上、生物上、古气候演化上,还是在构造发展阶段上都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作为阻隔柴达木和可可西里二大盆地屏障的昆仑山至少在渐新统—中新世并未抬升,昆仑山在印支运动中期阶段抬升之后,曾长期处于风化剥蚀状态,在古近纪、中新世不断下降,渐新世—中新世时古昆仑山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80.
黑龙江嘉荫地区古近纪早期古气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成  张林 《地质论评》2005,51(1):10-15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在我国范围内最有希望找到确切陆相白垩系一古近系界线的地区之一,定量研究界线附近古气候变迁有助于了解该界线前后的生物灭绝与复苏过程。本文以乌云组含煤段第10层所产20属29种木本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为根据,定量研究了嘉荫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之后的生物复苏的环境条件。“叶相一气候多变量程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古近纪早期年均温度(MAT)约11.45℃,属暖温带气候类型;“叶缘分析”得出年均降水量(MAP)约为1424mm,林相总体上属混交中生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