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7篇
  免费   717篇
  国内免费   717篇
测绘学   1181篇
大气科学   779篇
地球物理   539篇
地质学   1605篇
海洋学   425篇
天文学   112篇
综合类   289篇
自然地理   52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5篇
  1949年   2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梅静  孙美平  李霖 《干旱区地理》2022,45(6):1740-1751
基于Shuttleworth-Wallace Hu(SWH)双源蒸散模型对青藏高原那曲、纳木错、藏东南站蒸散发进行估算,在结果验证良好基础上,对青藏高原蒸散发变化特征及各站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WH模型在青藏高原3个草甸站适用性良好;年蒸散发介于388~732 mm之间,年内分布呈先增大后减小特征;3站蒸散发组分差异较大,那曲站和纳木错站土壤蒸发对蒸散总量的贡献分别为53%和56%,藏东南站蒸散发则几乎全部由植被蒸腾贡献,占比高达95%;植被叶面积指数为3站蒸散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饱和水汽压差对藏东南站蒸散发影响也较大。研究结果可对青藏高原蒸散发及其组分时空格局与水循环过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2.
作者从断裂力学观点研究了圆盘形纯剪切破裂产生的远场位移,导出了远场位移的解析表达式.用此表达式计算了远场位移脉冲波形及其谱.求得了P波和S波拐角频率Fcα、fcβ与震源破裂半径的关系式,t2α和t2β分别是P波与S波的震源脉冲宽度在震源球上的平均值.Vr是破裂速度,取0.775β,α、β是P波与S波速度.介质吸收的影响,假定在略去路径滞后因子e-(iωr)/c后是最小相移滤波器,应用希尔伯特(Hilbert)变换导出了介质的频率响应公式 式中,r为震源距,c为波速,Q为介质品质因数,ωm为高频截止频率.它与富特曼(Futterman)公式是不一样的.在考虑了介质吸收影响与仪器频率特性影响后,在频率域中求出了震源尺度2a和地震矩M0.在时间域中,利用快速傅立叶反变换求出介质和仪器的脉冲响应后与震源脉冲折积,求得了合成地震图,用此图得到了地震图初动半周期T2P与震源尺度2a或震源脉冲宽度t2a之间的关系量板.用此量板在时间域中也求得震源尺度2a,与频率域中求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利用从断裂力学观点研究震源破裂过程导出的关系式求出了京津唐张地区的区域剪切应力τ0,式中η为地震辐射效率,取0.05;v为泊松比,取0.252;μ为刚性模量,取3.3×1011达因/厘米2.结果表明,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震前,唐山—丰南一带应力值最高,达870巴,离开唐山仅100公里左右的昌黎地区的应力就只有200巴左右.唐山大震后,地震破裂带中部的唐山一丰南一带,t0降至100巴左右,而破裂带两头应力值仍很高,尤其是西南头的宁河一带,达400-500巴.直到11月15日此处发生6.9级强余震后应力值才降到200巴左右.  相似文献   
183.
《地理教学》2010,(1):61-61
联合国14日发布一份环境报告说,保护海洋生物能有助于减少当前全球化石类燃料碳排放量的3%至7%,减缓气候变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在南非开普敦国际会议中心提交了这份名为“蓝碳”的报告。报告说,海洋生物吸收和固定的温室气体总量占全球生物吸收和固定温室气体总量的一半。  相似文献   
184.
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博格达北缘西段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碳质细粒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源岩风化程度、古气候和氧化还原环境等。结果表明:各主量元素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大,SiO_2、Al_2O_3、TiO2质量分数均值由下段往上段升高,Fe_2O_3~T、MgO、Na_2O质量分数均值由下段往上段降低。SiO_2与Al_2O_3、K_2O质量分数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CaO、MgO质量分数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Al_2O_3与K_2O质量分数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CaO、MgO质量分数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CaO与MgO质量分数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K_2O质量分数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微量元素Ga、Nb、Ta、Rb、Zn与Al_2O_3质量分数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稀土元素总量(REE)差异大,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明显,但分馏弱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自下而上,芦草沟组源岩遭受的化学风化作用越来越强,下段源岩弱风化,中段源岩逐渐变为低风化,上段源岩过渡为中等风化。沉积早期至晚期,芦草沟组气候由略为干热转变为温湿,各段碳质细粒沉积岩沉积于水体分层不强的缺氧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85.
根据沙尘暴起沙、传输与降沉模型系统对参数的需求,中日亚洲沙尘暴项目在源区、传输区和降沉区布设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其中沙尘干量TSP数据是主要获取的数据,同时利用气象卫星获取沙尘过程的云图和反演沙尘过程的地表物理参数。由于不同土地利用/覆盖对沙尘暴过程中起沙的贡献不一样,研究中用局地分裂窗算法反演NOAA/AVHRR热红外波段数据的地面温度参数;取得大范围的时序地面温度数据后参照1:10万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重采样图层选点提取地表温度,形成不同点时间序列变化曲线;最后将不同地类的地表温度时序变化曲线与观测点沙尘干量TSP时序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沙尘暴过程地表温度变化现象与沙尘有密切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数据反演地面温度参数可以作为沙尘预报模型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86.
近48 a新疆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新疆10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自然正交分解(EOF)、累计距平、t-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对近48 a反映新疆干湿气候的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新疆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和盆(谷)地,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的格局;近48 a,新疆各地年降水量均为增多趋势,增多倾向率的空间分布为:天山山区>北疆>南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以9.123 mm/10a的倾向率增多;新疆年降水量空间异常分布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和“南北疆反向变化”两种模态;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主要存在3~4 a、6~8 a、11 a和16 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多。②新疆年潜在蒸散量总体表现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盆(谷)地大于山区的分布格局;近48 a,新疆各地年潜在蒸散量总体为减少趋势,其中南疆为递减倾向率高值区,北疆大部和天山山区为递减倾向率低值区,全疆平均年潜在蒸散量以-23.8 mm/10a的倾向率减少;新疆年潜在蒸散量空间异常分布也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和“南北疆反向变化”两种模态;潜在蒸散量主要存在准22 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4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③受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的共同影响,新疆年干燥度指数总体表现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盆(谷)地大于山区的分布格局;近48 a,新疆各地年干燥度指数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其中,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是干燥度指数减小最明显的区域,全疆平均年干燥度指数以-3.164/10a的倾向率减少;新疆年干燥度指数空间异常分布主要表现为“全疆一致型”;干燥度指数主要存在准5 a、8 a和18 a的振荡周期,并于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  相似文献   
187.
崔建垣  张铜会 《中国沙漠》1999,19(Z1):96-98
在内蒙古奈曼旗对沙地春小麦进行了氮肥施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尿素15.0~51.5g·m-2)对沙地春小麦穗粒数、千粒重、有效小穗数及其百分率、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但对成穗数、株高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产量水平以施氮量为37.5g·m-2时最高。  相似文献   
188.
利用遥感获取的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信息,进行地表能量和水分平衡过程研究是目前陆表过程研究的前沿。根据地表能量和水分平衡原理,对地表温度(Ts)、植被指数(VI),地表蒸散发(ET)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假设条件,构建了温度植被蒸散指数(TVETI)。为验证TVETI表征地表蒸散的能力,利用环境卫星数据和SEBAL模型,对SEBAL模型中各能量通量构建的蒸散指数与TVETI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2012年4~9月6个不同日期的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838、0.935、0.912、0.921、0.926、0.825, TVETI能很好的表征地表蒸散能力。通过对SEBAL模型估算的ET和TVETI估算的ET进行交叉验证发现,两者大小一致性显著, TVETI可以实现区域尺度地表蒸散发的快速估算。  相似文献   
189.
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时空态势演变与区域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毅  马耀峰  薛华菊 《地理学报》2013,68(12):1689-1701
运用锡尔指数、ESDA、质-量矩阵、Pearson 相关系数等方法,从时序演变、空间关联、质-量态势、区域影响因素4 个视角对近10 年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① 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整体呈提升态势,中部逐渐赶超东部,西部常年最低。② 省区间服务质量差异存在收敛趋势,地带内差异比重较高。东、中部服务质量势能差转换较好,差异在低值上表现出连续倒U型演变;西部差异高度震荡,服务质量势能差没有实现稳定、渐进式转换。③ 与入境旅游流及收入不同,多数年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未呈现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④ 局部空间相关关系的波动主要由邻近省区一方跃迁造成,多为质量下降型;低值集聚区在西部扩大的同时,由西南内陆向南部沿海扩散。⑤ 东部高值集聚区比重较大,但显著程度降低;中部随着吉林的崛起,形成以其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显著程度超过长三角;西部形成滇-川、新-青-藏两大显著低值集聚区。⑥ 东部质-量态势最优,但出现数量型粗放发展趋势;中部质量发展好于数量;西部质-量态势日渐堪忧。各省区表现出9 种质-量态势演变类型。⑦ 入境旅游服务质量与接待设施、劳动力供给、经济生活水平等区域因素正向相关,与入境旅游收入及接待量相关关系不强。  相似文献   
190.
知识天地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5年1月9日发布。我们根据相关精神编写这篇问答,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