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9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291篇
测绘学   787篇
大气科学   255篇
地球物理   601篇
地质学   973篇
海洋学   272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774篇
自然地理   125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361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61.
褚绍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褚先生的地理教育思想构建起了中国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框架,先生组织发起的地理教育学术组织和创办的学术期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先生编写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惠及数代人。褚先生对上海历史地理的研究颇有建树,对上海的城市发展过程、成陆过程,水系变化等有独特见解。褚先生对《徐霞客游记》的整理和校点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同时,先生也是徐霞客研究领域的大师。此外,褚先生还在城市地理学、地图学、地理文献翻译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2.
基于历史文献、古地图和现代遥感数据,引入历史学古代城镇形态复原方法,复原(提取)明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113座城镇7个时间断面(1461年、1820年、1930年、1970年、1980年、2000年和2010年)下的城镇边界,采用扩张速率、扩张效率、首位度指数和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了近六百年来区域城镇空间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演变格局。取得以下研究结果:研究时段内,区内城镇用地总规模由205.98 km2增加到6442.19 km2,扩大了31.27倍;城镇扩张经历了萌芽阶段(明清时期)、起步阶段(民国至改革开放前夕)、成长阶段(改革开放至2000年)和加速阶段(2000—2010年),城镇扩张速率不断加快,但扩张效率有待提升;在城镇等级规模空间格局上,明清时期南京与苏州为区内的一级城镇,民国后,上海逐渐取代其地位,从五级城镇发展成为区域核心城镇,四级以上城镇主要集中在长江干流沿岸和太湖流域,五级以下城镇大多集中在安徽;城镇体系呈首位型分布,城镇首位度较高,且改革开放后的城镇首位度较明清与民国时期要高,不同等级规模城镇之间差距扩大,大城镇优势较强。近30年,长江沿岸城镇发展加速,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逐渐形成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3.
国土空间规划中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晓路  吴丹贤  周侃  廖柳文 《地理研究》2019,38(10):2458-2472
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所提出的“开展基础评价”和“绘制规划底图”两项主要任务中,城镇适宜性的评价与城镇空间、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属于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一项具有较强探索性的工作。以国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设想为依据,对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和内涵、空间关系、相关规则进行深入探讨,确定了城镇适宜性评价与城镇空间、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结合福建省空间规划的案例,分析了城镇适宜性评价与城镇空间、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过程、方法和结果。不同于以往各部门开展的空间性规划,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基础评价之上,这使得城镇开发建设活动的空间布局在资源环境本底方面得到合理保障,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也有了较为科学、客观的依据。此外,把基础底图的研制与城镇发展潜能、城镇开发指向的评估,以及开发建设的规模管控、空间管控、开发强度管控系统地整合起来,使得规划底图的随意性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实践表明,本文的思路和技术方法是合理可行的,这一尝试可为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4.
张家界旅游企业空间成长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麻学锋  杨雪  李志龙 《地理研究》2019,38(8):1965-1978
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分析张家界旅游企业空间成长特征及演化过程;选取紧凑度指标,结合城镇空间均衡分布椭圆,分析张家界城镇空间形态演化过程;通过比较不同阶段旅游企业椭圆和城镇空间椭圆的重合面积,剖析旅游企业空间成长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① 张家界旅游企业空间成长过程和特征为:由出现期的“一核多极点”逐渐演变为生成期的“核心-边缘”,最后在发展期形成一个高集聚中心和三个次中心联动的“组团扩展型”格局;② 张家界建成区面积呈现增长态势,城镇空间不断扩展,建成区用地紧凑度逐渐下降;③ 不同阶段,张家界旅游企业空间成长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性,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研究结论对于重新认识旅游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5.
曹炳汝  孙巧 《地理研究》2019,38(12):3055-3070
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针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及时空演化问题,构建区域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演化综合评价指标,并利用1990—2016年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基于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重心模型探究两系统之间演化的互动作用关系和时空演化。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间存在较显著的耦合关系;长三角区域各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匹配度均稳步提升,但长三角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够均衡,长三角南部的耦合协调的发展程度稍弱于长三角区域北部的发展;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长三角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以上海-南京为轴线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整个长三角区域的耦合协调则呈现“Z”字形特征。  相似文献   
166.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海洋本体的解构与研究重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天宝  杨芳芳  韩增林  彭飞 《地理科学》2019,39(8):1321-1329
在揭示人海辩证关系与海洋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解析了海洋的构成。第一海洋(自然海洋)是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自然存在而非人为构筑的海洋部分,其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物质构成和空间形态。第二海洋(人工海洋)是人类海洋实践中所建造的设施及相应的物质、能量及信息流动,包括基地设施、人类主体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和人类与海洋之间的采集排放活动。第三海洋(关系海洋)是不同人类主体在海洋实践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核心内容是主体构成、内容组成以及表现形式。第四海洋(观念海洋)是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实践活动的认知,核心是在处理人类与海洋、陆地与海洋和人类主体之间关系时所秉持的理念。现实中,自然海洋、实践性的人工海洋和关系海洋与构想性的观念海洋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世界。随着人类海洋实践的深化,关系海洋和观念海洋与自然海洋和人工海洋一并成为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7.
首先从人口、经济、用地3个维度综合考察武汉市增长与收缩的全貌,并采用县区及街道2个尺度的数据定量描述了武汉市增长与收缩的特征与空间格局,发现武汉市下辖青山区、硚口区、汉阳区和蔡甸区存在局部较严重的收缩现象,空间上形成集聚,形态上呈“穿孔式”。进一步以青山区为案例,着重从资本视角探讨发生局部收缩的内在机制,发现其存在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但局部收缩的主因是资本从产业部门的“逃逸”。  相似文献   
168.
基于城区常住人口指标,运用城镇体系规模分析的多种方法,分析1995—2017年我国中部地区多尺度的规模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地级市数目与人口金字塔均由较规则塔形结构演化成"纺锤型";建制市数目金字塔趋于完善,人口金字塔演化成"纺锤型";城镇数目金字塔变化不明显,人口金字塔演化为不规则形。(2)城市首位度指数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且逐渐偏离理想值,以武汉、郑州为首的高位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理想。(3)整体城市规模体系符合分形规律但体系分布日益分散,拟合线不断向外偏离。地级市视角下拟合线斜率波动变化,建制市及城镇视角下斜率逐渐减小。(4)城镇密集区范围均不断扩大,且在同时间段内集聚程度由强至弱、集聚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县城、建制市、地级市。地级市和建制市的核心集聚区最终演变为以合肥为顶端,以郑州、太原为"撇",以武汉、长沙为"捺"的"人字型"结构;城镇密集区由以武汉、郑州为核心的"双星"格局演变成以武汉、郑州、合肥、长沙为增长极的"四核T字型"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69.
蔡天新 《地图》2019,(3):140-141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位于加勒比海,1954年起成为荷兰的自治领地,但从1986年开始到2010年的24年间,该地名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一个历史地名。加勒比海曾经有五个半小岛是荷兰的殖民地,即荷属安的列斯群岛,这些小岛分布在相隔800多千米的南北两处。北部包括圣马丁岛的一半、圣尤斯特歇斯岛以及萨巴岛。南部则是主要部分,包括库拉索岛、博奈尔岛和阿鲁巴岛,号称“ABC群岛”,总面积大约是北部的14倍。  相似文献   
170.
席会东 《地图》2019,(3):82-89
宋人编绘的都城图既有描绘当朝都城的地图,如《京城图》,又有表现前朝都城或文化圣城的历史地图,如《长安城图》《东京旧城之图》《鲁国之图》。当朝城图主要描绘代表皇权和中央权力的都城宫阙、衙署布局、城防,历史城图则主要描绘前朝都城宫殿、古迹、山水、盛景,或用于展示都城繁华,或用于通经明史、追忆盛世、缅怀圣贤,寄托政治理想。这些地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宋代地图学的发达与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