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235篇
地质学   208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1955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51.
冯铭业  陈凌  王旭  韦生吉  王新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2):4364-4377

巽他大陆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汇聚区域,其地壳结构特征是揭示洋陆过渡带演化及物质能量交换机制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巽他大陆及其周缘1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进行P波接收函数分析和H-κ叠加处理,获取了每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地壳波速比信息.为了减少参数的主观选择对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研究采用了多种参数组合、综合约束策略.将本文结果与前人146个宽频带台站接收函数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我们获得了巽他大陆地区地壳厚度和平均地壳波速比分布,并统计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巽他大陆地壳总体较薄,平均地壳厚度约为32 km,远低于全球造山带平均值,而与全球拉张型地壳平均厚度较为接近,可能反映研究区地壳整体处于拉张应力状态;而呵叻高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厚,平均约38 km,与周缘地区明显不同.火山弧地区平均地壳波速比普遍大于1.81,甚至达1.87以上,并且壳内广泛分布低速层,可能受到了火山弧地区熔融物质的影响;非火山弧地区平均地壳波速比则普遍小于1.76,反映地壳组分以长英质成分为主;局部地区高于1.81,甚至高达1.99,表明地壳以铁镁质成分为主或存在部分熔融,可能与铁镁质岩浆底侵作用或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中南半岛中西部、婆罗洲西北部和马来半岛中部莫霍面Ps转换波和多次波不明显而且具有多峰特征,可能表明该区域经历了复杂的壳幔相互作用.巽他大陆地区地壳厚度和平均地壳波速比总体无明显相关性,说明上地壳和下地壳结构和成分横向变化复杂;但中南半岛内部呵叻高原附近和东南部火山区两者均呈负相关性,与周围地区明显不同.综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其他多种地球物理观测,推测稳定的呵叻高原盆地阻挡了印支地块的侧向挤出,处于挤压应力环境并发生上地壳增厚;而东南部火山区则处于拉张应力环境并存在基性岩浆底侵,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152.
20世纪70年代由于防洪、防凌的需要,黄河两侧修建了南、北展宽区,受防洪的限制,展宽区内群众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后,南北展宽区失去其防洪作用,该文分析了南北展宽区内经济现状和资源的优劣势,针对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就资源开发、优势互补等方面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3.
南北地震带北段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桂培  李渭娟 《地震学报》1990,12(2):176-185
本文利用重力资料,采用单层地壳模式反演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地壳厚度.根据艾利均衡假设,进行均衡补偿归算.编制莫氏界面图和11均衡异常图.根据地壳构造特征,划分六个地壳构造区.对天水-文县间立交构造格架进行初步的探讨.结合历史地震资料,讨论了地壳构造、均衡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4.
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四川及邻近地区的地电阻率观测,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现象.结果表明,这次汶川8.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观测台地电阻率在单测向下降幅度达到7.2%,下降持续时间在2年左右,震前5个月异常转折,地震发生在地电阻率恢复上升阶段.另外,沿南北地震带多个台站在地震前2个月内出现阶变,变化幅度最大超过10%.地电阻率异常的方向性及台站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异常信息与构造走向及地震孕育机制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5.
钱存超 《地质通报》2001,20(3):245-251
根据最新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科研成果,以水吼岭-菖蒲-五河韧性剪切带为界,南、北两侧地质体从物质组成、变质、变形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存在南、北大别之分,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6.
李海华 《地球物理学报》1987,30(06):602-609
本文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北段有记载以来6级以上强震、全新世以来海原活断层8(1/2)级大震以及海原大震极震区5级以上中强震等不同层次地震事件的时间序列,发现它们具有自相似特征,即不同层次的地震事件表现有序性、满足简单公式N=AcBt或t=a+blnN。文中用最小二乘法在信度a=0.05情况下,通过线性相关检验,给出了各层次的有关系数值。 本文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是遵循尺度对应这一基本原理。这对研究地震活动分期划段,判定不同层次的地震趋势有一定参考作用。同时地震活动在不同层次表现的自相似现象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7.
本文采用Fermi量子统计方法,对地幔电导率和载流子热传导机制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讨论结果表明,在过渡带和下地幔中,以往被忽视的载流子热导将成为热传递的主要机制.此外,本文还指出在高温高压下活化能A对地幔电导率变化速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8.
兰天武地区现今大地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壳运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兰天武地区20多年来的多期水准资料,分析了该区现今大地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垂上形变七十年代曾表现出山间盆地大幅度上升的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八十年代华家岭等西北部山地上升,东南部盆地下的继承性运动增强,而目前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继承性运动状态,进一步分析认为: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和继承性运动增加是区域应力场趋于强化的标志,正常继承性运动的恢复可能是  相似文献   
159.
十红滩铀矿床古辫状河流是控制铀矿分布的重要控矿因素,其中古辫状河流有南北矿带两种亚类型。南矿带古辫状河呈南北向的狭长状;北矿带古辫状河呈近南北向的宽缓紊流状。不同类型古辫状河控制着含矿砂体、层问氧化带及铀矿化的分布;并指出了本区的控矿因素及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0.
本文用长周期763地震仪面波群速度资料反演了中国南北带及邻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其中采集238条瑞利波和358条勒夫波混合频散曲线,使用均等显示滤波方法,并以4°×4°为一格将我国境内分为147格.用随机逆反演方法得到了研究区16格的纯路径频散.面波速度结构及演结果表明:1.莫霍界面深度一般在40—50km之间,最深达65km.总趋势是从东到西加深,且在南北带西侧南北两端向中部明显加深,东侧变化小.2.地幔顶部普遍出现很厚的低速层,上界面一般埋深60—80km.上地幔顶盖厚度一般为20—60km,速度为4.30—4.50km/s.3.研究区普遍存在各向异性,而且勒夫波和瑞利波速度的差值(V_(SV)—V_(SH))的绝对值随深度有增大的特点,在南北带南部和西北部V_(SV)—V_(SH)各向异性现象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