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32篇 |
免费 | 1666篇 |
国内免费 | 77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56篇 |
大气科学 | 1133篇 |
地球物理 | 848篇 |
地质学 | 2752篇 |
海洋学 | 664篇 |
天文学 | 42篇 |
综合类 | 956篇 |
自然地理 | 44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07篇 |
2023年 | 366篇 |
2022年 | 441篇 |
2021年 | 512篇 |
2020年 | 457篇 |
2019年 | 438篇 |
2018年 | 325篇 |
2017年 | 355篇 |
2016年 | 359篇 |
2015年 | 388篇 |
2014年 | 740篇 |
2013年 | 516篇 |
2012年 | 538篇 |
2011年 | 619篇 |
2010年 | 516篇 |
2009年 | 558篇 |
2008年 | 550篇 |
2007年 | 430篇 |
2006年 | 410篇 |
2005年 | 399篇 |
2004年 | 392篇 |
2003年 | 299篇 |
2002年 | 269篇 |
2001年 | 243篇 |
2000年 | 227篇 |
1999年 | 239篇 |
1998年 | 192篇 |
1997年 | 201篇 |
1996年 | 186篇 |
1995年 | 178篇 |
1994年 | 139篇 |
1993年 | 112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77篇 |
1990年 | 83篇 |
1989年 | 8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5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7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科尔沁沙地水域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以奈曼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奈曼旗近30 a来土地利用/覆被信息中水域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了时空组合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研究区(8 135.15 km2)1975-1985年水体与湿地斑块的类型面积和数量增加,形状趋于复杂;1985-2005年斑块类型面积和数量大幅减少,形状趋于简单;中尺度研究区(892.74 km2)水体与湿地斑块的类型面积在波动中减小,湿地斑块数量减少和形状简单化的转折期相对较短且滞后于水体。小尺度研究区(110.42 km2)集中了人畜以及上游活动的干扰,水体与湿地斑块仅在个别时期出现,难以连续存在。在各尺度研究区内,河漫滩斑块类型面积变化趋势各异,数量和形状复杂程度都相对稳定;且随着研究区增大形状更加不规则。水域类型的景观格局虽然在不同时空上的动态过程存在差异性,但其发展方向具有相同趋势,发展过程受到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2.
客家是一支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流迁状态的民系。在其迁徙过程中,宗族组织化的群体自身的文化惯性对撞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客家民系对于生存空间关系的处理呈现多样的态度。为厘清广东主要客居地内不同传统客家村居形态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发展脉络,本研究从类型学角度,分别在微观建筑形态与中观聚落格局两个层面,依据关键空间属性来划分空间形制的基本类型,并整理比较建筑类型与聚落类型的地理分布。而后,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挖掘客家民系在广东省内的流迁历程,并顺沿多条流迁动线分别探讨不同建筑类型、不同聚落类型之间的承袭、交融与分异关系,进而得出以下结论:① 在“建筑”与“聚落”两个尺度层面上的空间营造活动中,建筑形制决策倾向于依附民系内生文化,聚落模式决策倾向于呼应局域地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② 在沿迁徙路径的时空推移过程中,主要建筑类型沿主干河流由上游向中下游传播承袭,韩江水系和东江水系之间的支线水陆途径促进了建筑类型在规模、围合防卫程度、聚合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渐变过渡;③ 相对于客家文化核心区,“广府-客家”“福姥-客家”文化锋面上客家建筑“中轴”对空间组织的主导力发生急剧弱化,意味着宗族组织出现扁平化的变化态势,主要表现为该地带宗族“房系”发达度下降,以及宗祠的经济文化凝聚力衰退;④ 从空间概念的历时性承袭与发展视角来看,空间形态控制性基因应为明确的“属性”化因子,而非具象化要素,聚居空间的基因分析,应当分别基于“人”“地”的不同线索,探索不同尺度人居空间形态的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93.
分析了我国首颗静止轨道光学遥感卫星高分四号(GF4)特有的区域成像模式的几何特性,基于静止轨道成像基高比较小的几何特性提出一种利用平均高程面的区域网平差方法。该方法针对GF4卫星影像构建了基于有理多项式模型RFM的区域网平差模型,并在无控制条件下,对GF4卫星区域影像进行区域网平差处理,解决了GF4号区域影像由于定轨误差、定姿误差、大气折光以及镜头畸变等因素导致的拼接精度较低的问题。最后,通过两组真实数据试验对本文方法的精度及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分析了采用不同的误差补偿模型对于平差结果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从保护对象及其生境的保护与管理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概率和损失度的海洋保护区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历史数据、遥感资料分析,筛选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污染、围填海、海冰、溢油等6种风险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计算综合风险概率;根据贝壳堤、滩涂、养殖池塘等9种生境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属性及生境的脆弱度,计算各生境的综合损失度;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完成保护区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区提出管理对策。对发展我国海洋保护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以及保护区范围科学选划调整等管理工作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5.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in China, more and more disparities have emerged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It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field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economic geography, and also has been the task for Chinese government to handle. Nevertheless,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impacts of physio-geographical patterns (PGP)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parity 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In this paper, a quantitative method was adopted to assess the marginal effects of the PGP on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using the partial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s.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step by step following its key scientific thinking. Total GDP, per capita GDP, primary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and secondary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s the indicators to reflect the impacts of PGP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parit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s built by researchers,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d the temporal impacts of the PGP on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and then explain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at each development st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in China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PGP, and that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rate could be employ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PGP on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6.
本文以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为例,运用问题式教学的方式,阐述了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区域地理教学中,选择问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知识建构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改进建议,对区域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7.
98.
随着区域间的连通性不断增强,土地资源通过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间接使用在土地资源利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有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成果十分匮乏。本文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区域贸易的视角核算了中国2012年30个省份和8大区域的隐含土地的使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隐含土地流动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贸易所占据的隐含土地量占全国土地总量的21.39%,各省平均38.54%的土地需求是通过其他省份土地满足的,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80%以上的土地资源消耗来自外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河北分别是最大的耕地、林地和牧业用地、渔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净流出省份(流出量占全省相应土地类型面积的42.26%、27.53%、38.66%和35.28%),而广东、山东和浙江是主要的土地净流入省份。农业土地(耕地、林地、牧业用地及渔业用地)的流动总体上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用地流失规模最大,其主要流入华东和华南区域;此外,中国8.43%的耕地、7.47%的林地、6.41%的牧业用地、6.88%的渔业用地和18.35%的建设用地都通过国际贸易供给国外使用。本文的分析为解决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及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
人口死亡率是人口转型关键因素之一,而人口转型又关系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以2000—2015年粗死亡率数据为基础,通过变异系数、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中国人口死亡率空间格局差异及演变态势,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定量分析人口死亡率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人口死亡率大致呈西北、东北和东南低,中部及西南高态势,且各时段人口死亡率降低省份高于增长省份;(2)中国各省死亡率变异系数差异悬殊,且在空间趋势中东西方向呈现两端低中间高、南北方向由两端低中间高向北低南高转变;(3)人口死亡率全局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减弱,区域差异缩小,且局部空间上以高-高和低-低聚集为主;(4)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死亡率提升的主要推动因子,其次分别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突发环境事件次数和气候条件等。人均生产总值对人口死亡率起主要抑制作用,其次分别为每千人口床位数、每十万人口大学平均在校生数、人均用水量和空气质量。农作物受灾面积合计对人口死亡率在不同年份作用力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0.
讨论5个全球海洋潮汐模型NAO99b、FES2004、GOT4.7、TPXO7.2和EOT11a在中国区域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并基于这些全球海潮模型和高分辨率区域海潮模型,分析中国区域GPS站海潮负荷形变特征。采用GIPSY软件对中国区域GPS站长时间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高精度区域海洋潮汐模型对中国沿海GPS站高精度位置时间序列的影响。分析表明,加入区域海洋潮汐负荷形变后,对GPS时间序列垂向的影响最大可达5.01 mm,可能会引起GPS时间序列中包含15 d和173 d 的虚假周期信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