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69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2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杏花春雨     
如雾似烟的细雨清润的杏花有了些许的兴奋,排着队,一片一片地洇红了由近及远的几条山谷。杜鹃很是深情的一声声的鸣叫,令舒展了枝条的杏树陡然收敛了放荡的思绪。该是唱一杯杏花酒的时刻了,就着这细雨、这杏花,和那唱着歌儿已经远去了的杜鹃。 北方的春天,虽说少了江南特有的那一份烟的婉约和水的妩媚,却多了北方固有的山的刚毅与河的奔放。被春天反复熏染得或浓、或淡的远山,像极了白石老人笔下的丹青水墨。尤其雨后的山谷,杏树枝条的颜色较先前暗了许多,杏花却愈发明丽粉白。都因了一场春雨,再也寻不到杏花一点点的矜持了,自自然然,繁华满树,带着狂野和自信,开了个漫山遍野。  相似文献   
72.
《探矿工程》2014,(7):4-4
《中国矿业报》消息(2014-7-15)甘肃省水勘院完成的“甘肃省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设计近日通过审查。据悉,该项目野外调查工作也即将启动。 据了解,该项目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2014年“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内容之一,涉及甘肃省11个地级城市、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共13个城市,分别是嘉峪关市、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市、合作市、天水市、陇南市、平凉市、庆阳市。调查中,项目组将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同时,通过运用野外调查、钻探、水文测井、抽水及回灌试验、  相似文献   
73.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一般认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起源。近些年来由于浮选法的普遍应用,从全国各地考古遗址浮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稻、粟、黍、大豆、小豆、小麦、大麦、荞麦等各种农作物遗存,为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距今10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同时出现了植物耕作行为,标志着农业经济已经在孕育中;距今8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发现了早期农业生产的考古证据,当时的生业形态表现为以采集狩猎(或采集渔猎)为主、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特点;距今65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率先完成了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距今6000~5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相继完成了向稻作农业的转变;距今40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外来的小麦逐步取代本土的小米成为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从此奠定了"南稻北麦"的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74.
李伯华  周璐  窦银娣  刘沛林 《地理科学》2022,42(8):1433-1445
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以湖南省怀化市皇都村为例,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探究乡村聚落景观风貌演化过程和驱动机制。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以Google Earth高清影像数据为基础,通过影像纠正拼接,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探究景观风貌的演变特征。研究显示:① 乡村多功能变化与聚落景观风貌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具有紧密的相关性;② 皇都村景观风貌演化阶段可分为缓慢且稳定的乡村传统功能型、无组织有方向的乡村生产功能型、矛盾到趋于协同的乡村现代功能型;③ 聚落的生活居住功能、生产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商业服务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多功能发展特征明显,多功能协调发展对景观风貌保护和演化具有积极意义;④ 皇都村景观风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是内生驱动力、外源驱动力以及自然驱动力共同作用的外在表现,皇都村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逐步向多功能路径转变,实现了景观风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5.
陈晨  汪丽  程林 《干旱区地理》2022,45(3):976-985
北方农牧交错带濒危少数民族语地名规模不断增加,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脆弱性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尤为堪忧。地名是由多要素构成的开放性文化系统。因此,如何从系统脆弱性角度将以往对濒危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定性研究扩展至脆弱程度的定量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引入脆弱性研究范式,基于大量实地考察和文献梳理,从敏感性、暴露度及恢复力的视角识别北方农牧交错带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脆弱性影响因素,构建脆弱性评价体系,讨论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并针对典型案例地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地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敏感性和暴露度突出,恢复力较弱,脆弱性较明显。其脆弱性受地名文化系统内损性和外部扰动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地方居民对少数民族语地名语源语义的错误认知,较高的汉语普及率和汉译少数民族语地名社会认同度,以及少数民族语地名意译的非准确化是脆弱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因子。其次,汉译用字和译音的简化和非标准化,较高的地名合并、更改及弃用比,较少的地名文献储备量,以及少数民族语使用群体规模的大幅下降也是较为重要的单指标因素。  相似文献   
76.
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天文方面呈现为“物侯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等等,曾在历史上长期并存使用,与各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种现象与民族的迁徒紧密联系,早期的越人和羌人迁徒云南,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甚至是新石器时期。大规模的迁徒意味着文化的迁徒,迁徒可促进文化的发展,也可使文化倒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能否与外界进行交流,吸取先进的成分来发展自己。认同他人的某些传统内容,也会形成地域性的共同文化现象,除历法外,鼓文化也是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77.
苏梅 《国土资源》2002,(10):54-57
渤海东岸 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被称为牛庄的营口老港拥有了姐妹港鲅鱼圈之后依然繁荣。 从南海、东海驶来的货船,载着很深的吃水线,直抵营口老港。福建、广东、山东等地的1000多种建材陶瓷汇集毗邻港口的营口北方建材陶瓷商城(以下简称营口陶瓷城)。这里商贾云集,交易兴隆,一幅现代物流集散地的画卷款款舒展:  相似文献   
78.
16年研发人工增雨气球焰弹技术,18年深入温室大棚开展人工观测,33年提供长期降水预报和农事建议,39年潜心钻研病虫害气象学……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县”)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喀左县气象部门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生活,为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这里曾是辽西走廊北通道的要冲,北方农牧交错带;如今则是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之一。2018年11月,喀左县又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创新型县(市)。  相似文献   
79.
A mixed rain-snow storm associated with a strong burst of cold air and development of an extratropical cyclone occurred over North China from 3 to 5 November 2012.This early snowfall ev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a dramatic drop in temperature,strong winds,high precipitation intensity,broad spatial extent,and coexistence of multi-phase precipitating hydrometeor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ulti-sca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synoptic-scale weather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the storm.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Arctic Oscillation (AO) had been in its negative phase long before the event,leading to southward advection of cold air into North China in advance of the storm.(2)The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experienced a decreased number of long waves upstream of North China prior to the storm,resulting in reduced wave velocity and an almost stagnant low pressure system (extratropical cyclone) over North China.(3) An Ω-shaped blocking high over East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obstructed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an upstream trough,allowing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cyclone to stabilize and persist over Beijing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This blocking high was a major factor in making this event a historically most severe precipitation event in autumn in Beijing for the past 60 years.(4) Baroclinic instability at lower levels gave rise to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yclone under the classical "second type"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extratropical cyclones.(5) Moisture originated from the Yellow Sea entered the slowly-moving cyclone in a steady stream,creating fairly favorable water vapor supply for the heavy rainfall-snowfall,especially during the later stage of the cyclone development.(6) Moisture transport and frontal lifting triggered low-level instability and updrafts.Intensification of the front enhanced the vertical wind shear,causing conditional symmetric instability (CSI) to expand upward within the unstable lower troposphere,and to eventually gear into the CSI region of the upper troposphere,which facilitated the upward development of low-level updrafts.  相似文献   
80.
影响我国北方冬半年气旋的气候特征及年际变率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符娇兰  董林  康志明 《大气科学》2013,37(3):679-690
本文首先对气旋进行了客观定义,实现了气旋的自动识别与跟踪算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建立了近60年(1951~2010)我国北方冬半年气旋活动数据集。对气旋的气候特征与年际变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蒙古国中西部、雅布洛诺夫山脉东麓等为主要气旋源地;蒙古国东南部、内蒙古东南部、松嫩平原是气旋活跃区;内蒙古东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为气旋消亡区与快速填塞区;初春、仲秋季节气旋较活跃,冬季气旋最少;随季节推移,气旋活动区域向南、向东推进;气旋移动以偏东路径居多,其次是东南、东北路径;700 hPa风场对气旋移动趋势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4 h标准加深率大于0.5 Bergeron的快速发展气旋,位于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日本海中部等地;爆发性气旋则主要位于日本海附近,我国大陆极少;极端最强气旋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以前的仲秋与初春;1980年代以来,气旋频次相对较少,强气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气旋频次减少与东亚中高纬度大气低层斜压性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