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80篇 |
免费 | 1512篇 |
国内免费 | 17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5篇 |
大气科学 | 847篇 |
地球物理 | 2021篇 |
地质学 | 4370篇 |
海洋学 | 770篇 |
天文学 | 185篇 |
综合类 | 1136篇 |
自然地理 | 10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6篇 |
2023年 | 455篇 |
2022年 | 513篇 |
2021年 | 454篇 |
2020年 | 339篇 |
2019年 | 369篇 |
2018年 | 248篇 |
2017年 | 227篇 |
2016年 | 266篇 |
2015年 | 299篇 |
2014年 | 475篇 |
2013年 | 394篇 |
2012年 | 543篇 |
2011年 | 526篇 |
2010年 | 483篇 |
2009年 | 523篇 |
2008年 | 496篇 |
2007年 | 339篇 |
2006年 | 335篇 |
2005年 | 370篇 |
2004年 | 259篇 |
2003年 | 323篇 |
2002年 | 395篇 |
2001年 | 431篇 |
2000年 | 228篇 |
1999年 | 225篇 |
1998年 | 190篇 |
1997年 | 156篇 |
1996年 | 160篇 |
1995年 | 125篇 |
1994年 | 125篇 |
1993年 | 83篇 |
1992年 | 102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1篇 |
1976年 | 6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张丙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8,48(5):1539-1545
西藏玉曲河下游河谷由板岩组成的岸坡普遍发生倾倒变形,其变形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南部"三江"地区具有典型性。随着该地区水利水电项目的不断开发,倾倒变形边坡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根据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倾倒变形边坡问题,采用现场调查、勘探和原位试验的方法,重点对边坡变形特征与板岩变形特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了3种倾倒类型:倾倒折断型呈脆性破坏,破坏模式主要为由前部向后部逐级后退式破坏,适合采用极限平衡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倾倒弯曲型属延性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浅部的坠覆和松驰,适合采用建立在非连续介质模型基础上的应力应变分析方法;倾倒揉皱弯曲型与倾倒弯曲型类似,仅是在倾倒弯曲的基础上叠加了冰川的推覆作用而发生褶曲。 相似文献
992.
富铜斑岩岩浆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斑岩铜矿在现代经济和科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一种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自Schwartz(1947)首次使用"斑岩铜矿(porphyry copper deposit)"术语以来,地质学家对其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对斑岩铜矿成矿岩浆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回顾。结果显示,富铜斑岩岩浆的形成经历了在洋壳俯冲或大陆岩石圈地壳拆沉机制下形成含矿岩浆,中间岩浆房岩浆的结晶分异与成矿流体、成矿物质的富集,以及富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的岩浆(富矿斑岩岩浆)上侵至地壳浅部结晶固化并与围岩、地下水相互作用等过程,斑岩铜矿是该"生产线"的"终端产品"。最后,本文对斑岩铜矿形成机制待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概括。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在对和田县努斯亚村崩塌灾害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崩塌灾害的稳定性和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土质崩塌灾害规模等级属中型,破坏方式为滑移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内因,以及地震、持续强降雨、融雪入渗、水流冲刷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因;该崩塌地质灾害稳定性处于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灾害危险性较大;可以通过设立危险警示标志及避险区以及锚固喷浆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996.
论氢化物迁移成矿机制──兼论钒钛磁铁矿成矿的化学模式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论述了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及其物理化学特性。探讨了岩浆中钛、铁、钒、磷元素的迁移富集机制。建立了钒钛磁铁矿成矿的化学模式。 相似文献
997.
本文通过1:5万呼鲁斯太幅区调研究,对贺兰山群变质杂岩中的早元古代花岗岩体进行组构分析.并探讨其岩体就位机制。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绿泥石片岩各向异性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十堰地区片岩的各向异性特性,开展了武当群绿泥石片岩长方体试样的单轴压缩和圆盘试样的间接拉伸试验,探讨了试样各向异性的力学特性和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变形破裂特性,揭示了不同变形破裂的力学机制。研究表明,武当群绿泥石片岩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性质,平行片理方向强度高,垂直片理方向强度低。该片岩特殊的定向排列片束状构造和片理间的弱胶结作用,致使不同方向上的破坏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其力学机制也不相同。在压应力作用下,泊松效应容易引起平行片理面的张拉劈裂和压杆失稳,垂直片理方向容易发生片理面间的剪切破坏。在同一方向上强度具有一致性,即平行片理面抗压和抗拉强度均较垂直片理面强度大。由于片理面间的抗拉承载力极低,在小角度劈裂荷载下,容易发生张拉劈裂和拉剪破坏,因此,实际工程中应尽可能避免片理面间的受拉破坏和沿片理的拉剪破坏。研究结果可以为隧道、边坡支护加固和防水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