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5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寒区冻土环境与人类活动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工程活动已逐渐成为影响冻土及其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导致冻融灾害的主要因素。本文定性地讨论了人类工程活动对冻土及环境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对冻土工程活动进行分类的思想,并给出一种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02.
利用2017~2018年黄河源地区野外观测站数据,对黄河源区两个积雪期内土壤温湿及冻融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CLM4.5模式模拟的积雪期土壤温、湿度及辐射分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CLM4.5能很好地模拟出整个积雪期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对不同土壤层在不同冻结阶段土壤含水量的模拟有所差异:在完全冻结阶段,对5cm 土壤层含...  相似文献   
103.
冻融期东北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更好地认识季节性冻融冻融过程对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以吉林省长春市黑顶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 监测了冻融期流域内玉米田和水稻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冻融期表层土壤温度主要受积雪厚度影响, 深层土壤温度主要受土壤初始含水率影响。冻结期, 冻结层含水率几乎都呈增加趋势, 其中浅层土壤增幅最大; 冻结速度慢、 初始含水量低、 相邻土层含水量高的土层冻结过程水分增加量更大, 反之则小。融化期, 各下垫面、 土层土壤含水率基本呈下降趋势, 且主要集中在表层0 ~ 30 cm, 水分损失以蒸发为主, 冻结层对土壤蒸发有抑制作用; 冻结层的融化是造成各下垫面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 以及各土层在不同融化阶段土壤含水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4.
西北内陆盆地降水稀少,一年中有较长时间的冻结期,了解其降水入渗补给规律的季节性变化对于准确评估其地下水资源量和解释气候变化对其地下水补给的影响非常重要。采用新疆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站27套地中蒸渗仪1992—2015年试验资料,应用拉依达法则筛选出长系列观测资料中的异常值,结合昌吉试验场相关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划分西北内陆盆地冻结期、冻融期和非冻结期的时间区间,分析不同时期影响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计算不同时期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占多年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百分比,确定不同季节对年降水入渗补给的重要性;依据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随潜水埋深的变化规律,确定冻融期、非冻结期不同土质降水入渗的最佳潜水埋深。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砂卵砾石和细砂非冻结期最佳潜水埋深为0.5 m,轻黏土非冻结期最佳潜水埋深0.1 m;细砂冻融期最佳潜水埋深为1.0 m,砂卵砾石冻融期最佳潜水埋深为0.5 m,轻黏土冻融期最佳潜水埋深为0.1 m;冻结期地下水位埋深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潜水埋深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冻融期是西北内陆盆地浅埋型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的重要时期,冻结期是西北内陆盆地深埋型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5.
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三江源地区雪线上升,冰川后移,降水和径流减少,草场退化,土壤沙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根据三江源地区当前所处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环境背景以及土壤侵蚀营力作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类型与特征,重点研究了冻融侵蚀分布范围和强度、分布规律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各种土壤侵蚀类型中,冻融侵蚀分布范围最广;不同强度的冻融侵蚀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6.
SSM/I监测地表冻融状态的决策树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样本统计分析及冻结和融化地表的辐射/散射特性建立了判别地表冻融状态的决策树,首次联合使用散射指数、37GHz垂直极化亮温及19GHz极化差3个关键指标识别出地表或植被冠层的冻融状态,同时剔除了沙漠和降水的影响.利用国际协同加强观测期(CEOP)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壤温度和湿度观测系统获取的4cm地温数据代表浅层土壤真实冻融状态验证分类结果,其准确性达87%.经分析,约40%和73%的误分分别发生在浅层土壤温度为-0.5-0.5℃和-2.0-2.0℃之间,即冻结点附近;且多发生在冷暖季节过渡时期,即4-5月和9-10月,分别占误分的33%和38%.基于该决策树获得的2002年1O月-2003年9月中国全境地表冻结日数图,以中国冻土区划及类型图为参考进行精度评价,其总体分类精度为91.66%,Kappa系数为80.5%,且冻融界线与季节冻土分布南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7.
一种新的土壤冻融特征曲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冻融特征曲线(SFTC)可以描述冻融过程中未冻水含量随负温的变化关系.准确刻画土壤冻融特征曲线对土壤的冻融过程及相关的水热耦合运移研究至关重要.以往研究中土壤冻融特征曲线适用范围较窄,无法满足实际需要.通过类比水分特征曲线,考虑初始含水量和溶质浓度对未冻水含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冻融特征曲线模型,经广泛的文献数据...  相似文献   
108.
污泥具有高含水率、力学性质差和污染物含量高等特点,可以通过固化技术将其转化为固化土,达到城市污泥安全处理与合理利用的目的。为了得到在多变的自然气候环境影响下固化土的动力特性,以城市污泥固化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冻融温度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条件下,通过动三轴试验仪对城市污泥固化土进行多振次循环动荷载试验,探讨其在经历不同冻融温度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长期动力力学指标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固化土破坏形式呈现脆性破坏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剪切面;在低温冻结和多次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随着冻融温度降低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污泥固化土的轴向应变增速和最终值会随之增大,动强度亦随之降低;对不同时刻动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冻融温度循环条件下城市污泥固化土动强度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式,为城市污泥固化土动强度计算提供理论依据。污泥固化土静、动长期强度随冻融次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污泥固化土静长期强度明显大于其动长期强度。  相似文献   
109.
冻土区块石护坡路基调温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志忠  马巍  李东庆 《岩土力学》2006,27(11):2001-2004
块石护坡调温路基是多年冻土区铁路设计中所采取的一种积极保护冻土的措施,该调温过程包括暖季的热屏蔽作用和冷季的对流降温两个方面。根据现场观测资料,对两种不同粒径的块石层下地温热状况给予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暖季小块石层(粒径为50~80 mm)的热屏蔽作用要优于大块石层(粒径为400~500 mm),而冷季大块石层的对流降温作用要强于小块石层;综合一个暖冷季循环周期来看,大块石层的调温效果要好于小块石层。块石护坡路基下0 ℃等温线大部分已基本接近原天然地表。初步认为,此种发展趋势有利于路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0.
人工冻融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杨平  张婷 《冰川冻土》2002,24(5):665-667
研究了原状土与人工冻融土的密度、干密度、含水量、饱和度、孔隙比、塑限、液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渗透系数等物理指标, 以及抗剪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压缩模量等力学指标的差异性. 土冻融后, 密度、干密度及塑性指数略有降低, 孔隙比、液性指数略有增大, 而其它物理指标基本一致. 粘土冻融后, 渗透性大大增加, 为原状土的~10倍, 而砂土仅略有增大. 粘土冻融后无侧限抗压强度是原状土的1/~1/2, 灵敏度降低, 其结果对冻结法向市政岩土工程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