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7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1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69篇 |
地球物理 | 80篇 |
地质学 | 474篇 |
海洋学 | 24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71.
应用磁组构方法研究构造变形与成矿作用的时序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磁组构要素受热动力学影响特点,首次运用岩石磁组构结合变形分析确定岩石变形与成矿作用的时序关系。通过含矿与不含矿构造岩的磁组构特征的对比表明,北京崎峰茶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其糜棱岩的构造变形相对较早,矿化蚀变较晚。研究认为,湖南枞树板大型脉状铅锌矿的成矿作用是热液蚀变的成果,成矿后构造变形很弱,其铅锌蚀变矿化作用要早于花岗斑岩的侵位,这一结论与由地质,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672.
利用20% 浓度的氢氟酸(HF)对橄榄石晶体不同方向之切面进行了腐蚀实验,以期建立三维立体构型。在晶体上选
取垂直任一结晶轴的单形,如(100),(010),(001)等平行双面,(110),(011),(101)等菱方柱和(111)菱方双锥进
行了腐蚀实验,由原子力显微镜记录各个切面腐蚀像。结果显示,相同切面上的腐蚀像具有固定的几何形状及角度,且在
晶面上的结晶学方向固定。各腐蚀像形状具有共性,即长轴为[010] 方向,短轴为[100] 方向。由不同切面腐蚀像的变化规律,
建立了橄榄石腐蚀像三维立体模型。相同腐蚀剂对不同晶面腐蚀的容易程度差异巨大,以蚀坑在DIC200× 下能清晰观察到
腐蚀像形态为标准,橄榄石各切面的腐蚀速率为v(010)>v(110)>v(100)>v(111)>v(101)>v(001)>v(011)。由橄榄石晶体腐蚀像的唯一
性及其结晶学定向,在橄榄岩切片中将橄榄石颗粒切面指数化,并获得其结晶学定向及结晶优选方向。由此,在大别山碧
溪岭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中推断橄榄石[100] 主极密垂直面理面,[010] 主极密平行于线理面。腐蚀像所确定的晶体结晶优选
性为当地构造动力提供了一定有价值资料,开拓了腐蚀像的地质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73.
生物扰动和遗迹组构的描述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物扰动指数和遗迹组构组分图解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河口沉积中遗迹化石和生物扰动构造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从中发现两类遗迹组构,其中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发育在纯净砂岩中,与河口湾潮汐沙坝有关;Skolithos-Palaeophycus遗这组构发育在砂、泥互层沉积中,与河口湾潮坪有关。 相似文献
674.
利用NCEP逐日资料、探空站点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8年初发生在湖南的第三次冰冻雨雪过程(1月25~29日)。结果表明,冰晶层、融化层、冷层这种两头冷中间暖的温度垂直分布结构以及地面微风、低温、潮湿的气象要素条件共同导致了湖南的这次严重冰冻灾害。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了湖南独特的地形特征对这次冰冻过程的影响。两个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南岭山脉地形高度的降低会导致南岭北部上空的大气垂直温度层结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并不利于湖南南部冻雨的发生,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南岭以北的降水增加,以南的降水减弱。 相似文献
675.
黄土磁化率各向异性(AMS)被认为是重建古风向变化重要的指标之一,在黄土高原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新疆地区的黄土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对新疆塔城盆地库尔托别剖面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和磁化率分析古风向和风力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塔城地区末次冰期以来以东南风为主,剖面从下至上,可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12~14 m):对应MIS3c时期,磁组构特征受水流作用的影响明显,表现为东南风。第2阶段(6~12 m):对应MIS3b时期,出现西南风,但主要还是以东南风为主。第3阶段(4~6 m):对应MIS3a早中期,以东南风为主,西南风逐渐消失,并且风力强度逐渐减弱。第4阶段(0.5~4 m):对应MIS3a晚期和MIS2早期,表现为东南风,风力强度波动较大。第5阶段(0~0.5 m):磁组构特征受成壤作用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676.
论文通过宏-微观构造、磁组构、热液锆石和石英EBSD组构等,厘定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并讨论其构造意义。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宏-微观韧性变形组构,发育糜棱岩、拉伸线理、S-C组构、旋转碎斑系、书斜构造、压力影和石英的动态重结晶等。磁组构和宏-微观构造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呈NNE向延伸超过40 km,宽2.5~8 km。糜棱C面理的极密点产状127°∠50°;磁面理的极密点产状107°∠83°。宏-微观构造研究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早期左旋逆冲剪切,晚期右旋正滑剪切的运动学性质。石英EBSD组构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晚期中低温变形(400~550℃)叠加于早期中高温变形(550~650℃)的特征。年代学研究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早期左旋逆冲剪切的时代为(441.1±2.3)Ma,晚期右旋正滑剪切的时代应晚于420 Ma,区域构造应力由挤压转为伸展的时限为420 Ma。在磁组构、石英EBSD组构和热液锆石定年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华夏陆块自SE向扬子陆块造山挤压的构造背景。早期造山挤压,产生压扁型应变和中高温左旋逆冲剪切;晚期造山后伸展,产生拉伸型应变和... 相似文献
677.
商丹糜棱岩带岩湾、沙沟和商南等3个区段石英C-轴组构和显微构造特征表明,该带自西向东石英C-轴组构形式由单一环带型转为Y-轴方向的点极密型,然后变为Ⅰ型交叉环带型,构造变形环境从低绿片岩相过渡到中-高绿片岩相,然后变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构造变形环境差异是造成石英组构形式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温压条件的升高,石英滑移系从以底面〈a〉滑移系和柱面〈a〉滑移系的共同作用为主转向以单一柱面〈a〉滑移系为主,进而底面〈a〉滑移系和柱面〈a〉滑移系又重新变得活跃,且菱面滑移系的作用也变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78.
循环荷载下砂土液化特性颗粒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PFC2D常体积循环双轴试验条件,对砂土在不排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液化特性进行了颗粒流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按等应力幅加荷方式进行。颗粒流数值模拟的优点在于得到试样液化宏观力学表现的同时,通过不同循环加荷时刻试样内细观组构参量(包括配位数、接触法向分布、粒间法向接触力、粒间切向接触力)的演化规律,分析砂土液化过程中细观组构变化与宏观力学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可进一步探讨砂土液化的细观力学机制。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砂土液化现象在宏观力学表现上反映为超静孔隙水压力的累积上升和平均有效主应力的不断减小,在细观组构上对应于配位数的累积损失和粒间接触力的不断减小。砂土液化细观机制分析表明,试样配位数的减少与循环加荷过程中组构各向异性滞后于应力各向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679.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率高、土层浅薄且分布不均,这种特殊的岩土组构如何影响水文过程对于准确估算岩溶碳通量具有重要意义。水化学径流法是计算流域尺度岩溶碳通量的常用方法,其中流域面积和流量作为2个重要参数在喀斯特地区往往难以准确获取。在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设计了一组岩土比(1:1和4:1)和一组土层厚度(5,20,100 cm)共计5种岩土组构的模拟试验场。通过一个完整水文年的流量和水化学监测,定量研究了岩石裸露率和土层厚度对水文过程以及岩溶碳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个模拟试验场岩溶碳通量平均值为(17±3) gC/m2/a,受渗漏量控制,雨季(5-10月)约占95%;岩石裸露率(2组岩土组构之间)对渗漏量的影响可达14%,且随着岩石裸露率增加,入渗系数也相应增加;土层厚度对渗漏量的影响仅在1%~2%之间。此外,对8个野外流域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入渗系数与岩溶碳通量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说明入渗系数是喀斯特地区不同岩土组构地质背景影响和控制岩溶碳通量的主要因素,同时这种影响可能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即入渗系数并非常数。 相似文献
680.
Ichnofabrics and thei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Lower 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Western Hen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常见有Zoophycos,Taenidium,Thalassinoides,Teichichnus,Gordia,Nereites,Chondrites和Planolites等,部分灰岩层中还发育生物扰动构造.根据遗迹化石的形态、组成、产状、分布特征以及丰度、分异度、生物扰动程度的不同,在研究区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5种遗迹组构,包括类型A——Gordia-Planolites遗迹组构、类型B—— Rhizocoralliurn- 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类型C—— Zoophycos- Taenidium遗迹组构、类型D——Zoophycos- Speckle burrow强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E——Chondrites- Nereites遗迹组构.其中类型C根据Zoophycos在剖面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又可细分为3种类型,即类型C-1,C-2和C-3.通过分析宿主岩的沉积特征,表明太原组碳酸盐岩中的遗迹组构主要分布于潟湖潮坪和台内浅滩(类型A)、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上的浅海上部或局限台地(类型B,类型C-1和类型C-2)、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的开阔台地(类型C-3,类型D)和风暴浪基面之下的浅海下部或水动力条件类似的较闭塞的沉积环境中(类型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