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231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358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41.
在三轴条件下,对饱和土(砂土和黏土)进行排水与不排水条件下的冲击试验及冲击后再固结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渗透性土在不同排水条件下的冲击动力响应和冲击后再固结性状。结果表明:饱和黏土不排水冲击时的孔隙水压力随冲击击数增加而升高并逐渐稳定,排水冲击时的孔隙水压力则是先达到峰值然后有所下降;砂土不排水冲击时的冲击能量对孔隙水压力影响最明显;饱和砂土不排水冲击时的轴向应变与冲击击数呈近似线性关系,饱和黏土冲击及饱和砂土排水冲击则呈近二次曲线关系;饱和砂土不排水冲击后再固结阶段的孔隙水压力立即消散为0,同时体变迅速增大到一定值;饱和黏土在冲击后再固结阶段的孔隙水压力在一定时间内逐渐消散完毕,同时体变逐渐增大;饱和黏土排水冲击时,冲击阶段产生的体变占冲击引起总体变的39%~49%,冲击后再固结阶段产生的体变占51%~61%;砂土和黏土的总体变均表现为排水冲击明显大于不排水冲击,改善冲击时的排水条件有利于提高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342.
<正>各位作者:您好!为提高稿件处理和办公效率,《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部已从2013年3月开始启用网络采编办公系统。作者投稿采用新的网络平台(http://zgdzzhyfz.paperopen.com/),不再使用原电子邮件投稿系统,特此公  相似文献   
343.
宋邦国  赵彤彤  陈远生 《地理研究》2016,35(10):1879-1886
农村家庭用水结构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是分析农村用水情况,保障用水安全的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实测的方式获取西藏自治区9个县(市、区)的84个家庭的用水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家庭的用水量及用水结构,总结了西藏农村家庭用水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家庭人均生活用水量在33~38 L/d之间,家庭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洗衣、洗菜、洗碗用水三项,家庭生活用水的主要用水项是卫生用水和厨房用水;生产方式与文化风俗习惯影响家庭用水水平,人口组成影响用水结构,常住人口数和家庭收入水平与家庭人均用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44.
李美娇  何凡能  刘浩龙 《地理研究》2016,35(12):2322-2332
基于历史文献研究的方法,利用北宋中期垦田数据及宋代人口粮食需求量、粮食亩产量等史料,考察了北宋中期南北方的垦田隐匿特点、北宋户均垦田数的合理范围及西南五路的户均基本垦田需求,并据此对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进行了再估算。主要结论:北宋垦田隐匿比例不具有北高南低的区域分异特征;北宋户均垦田数的合理范围为20~100亩;西南五路的户均基本垦田需求数约为20~30亩;北宋中期境内耕地面积约为731.9×106今亩,土地垦殖率为16.9%,其中,北方耕地面积约占29.7%,南方约占70.3%;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两湖平原和成都平原等是北宋耕地的主要分布区,而西南地区垦殖率较低。合理订正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对重建中国过去千年LUCC数据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5.
新疆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的适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气象站点稀疏且分布不均,高精度时空气象数据缺乏。基于数据同化的再分析资料,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CFSR)、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再分析数据(MERRA)中的降水数据,分别与1979-2007年新疆气象观测数据和日本气象厅高分辨率亚洲陆地降水数据(APHRO)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评估了这3套再分析数据在新疆的适用性。3套再分析数据可有效表征新疆大部分地区年内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夏季降水偏差小于100%;但未能捕捉到夏季降水的长期趋势。夏季降水的偏差与高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可为订正3套再分析数据、提高降水数据的精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46.
为全面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在全区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的重大部署,3月2日,广西国土资源厅在南宁召开全区国土资源系统"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动员视频大会. 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历来高度重视解放思想,近年来,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的部署,相继在全区国土资源系统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再讨论、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思想大解放,特别是在改革创新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347.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油气充注与再次运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是一个双断式内陆断陷,其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一个多期次油气充注与再次调整的复杂过程.采用显微测温技术并结合生排烃史、埋藏史、热史和区域构造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岔路河断陷发育3期油气充注.结合石英颗粒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技术解释了位于构造高部位的早期充注的油气经历过再次运移与破坏,而位于构造低部位的晚期充注的油气则保存较好,说明构造低部位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48.
应用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再分析资料(简称CORA)研究南海北部第一模态内波场运动学参数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首先分析了Brunt-Väisälä频率的统计特征;其次,基于弱非线性变系数扩展Kortewed-de Vries (veKdv)方程模型,计算了它的输入系数,即线性长波相速度,平方和立方非线性系数和频散系数,这些参数可用于定性评估内孤立波传播可能的极性,内孤立波的形态,幅度限制以及传播速度等。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季节性密度跃层从2月开始出现,最大浮力频率约在20 m。它在6—7月达到最强,自8月开始减弱,在10月消退。另一密度跃层出现在8—11月,最大浮力频率约在80 m,冬季大致在120 m。季节性密度跃层在4—9月十分明显,而8—10月双跃层现象显著,冬季仅出现较弱的第二密度跃层。在1—3月和10—12月海盆深水区最大Brunt-Väisälä频率值要大于陆架浅水区;而在5—9月情况则相反。Brunt-Väisälä频率最大值所在深度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最深,6—7月则最浅。计算的线性内波相速度、频散系数和幅度放大因子的空间特征主要取决于地形变化;平方(立方)非线性系数与地形关系较小,随季节变化明显,它们主要取决于局地海洋环境特征。通过分析veKdv方程的系数特征,解释了为何在夏季南海北部最容易观测到大振幅内孤立波和在吕宋海峡以东海域难以观测到孤立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49.
通过构建用水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测度了1994-2006年辽宁省用水变化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用水强度效应及混合效应,并对各种效应进行了时间分异分析;测度了1994-2006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用水变化驱动力的四种效应,对各种效应进行空间聚类,进而对各种效应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拉动了水资源利用量的增长,1994-2006年平均效应为15.92×108m3/a;而用水强度和产业结构和混合效应的变化对水资源利用量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期年平均效应分别为-12.44×108m3/a、-1.38×108m3/a和-1.88×108m3/a;(2)在1994-2006年间,经济增长效应的平均贡献率约为42.48%,用水强度效应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1.24%,产业结构效应的平均贡献率约为12.34%,混合效应的平均贡献率为4.72%。经济增长与用水强度变化是辽宁省用水变化的决定因素;(3)经济增长效应的波动性最小,对水资源利用量变化趋势起到稳定作用,产业结构效应的波动性最大,对水资源利用量变化趋势起到冲击作用,而用水强度效应和混合效应的波动性居于二者之间,是改变水资源利用量变化...  相似文献   
350.
辽宁树基沟铜锌矿成矿时代及矿石再活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基沟铜锌矿是产于太古宙绿岩带中的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VMS)矿床,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含矿围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原岩)的结晶年龄约为2 565 Ma,近似代表树基沟矿体的形成时代。后期变质变形作用使矿石结构构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变质变形作用特有的结构构造,有变斑晶结构、硫化物生长结构、碎裂结构、旋转碎斑结构、充填和交代结构以及退变质结构等。成矿组分的两期再活化过程对应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第一期变质变形过程中,矿石以机械再活化迁移为主,并在压力小的位置形成“铜矿囊”;第二期变质变形过程中,矿石的活化方式呈现出复合再活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黄铁矿变斑晶颗粒被再活化的石英-硫化物细脉充填,并发育一定程度的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