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04篇 |
免费 | 5068篇 |
国内免费 | 18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6篇 |
大气科学 | 108篇 |
地球物理 | 1170篇 |
地质学 | 12829篇 |
海洋学 | 1215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712篇 |
自然地理 | 40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404篇 |
2023年 | 489篇 |
2022年 | 557篇 |
2021年 | 614篇 |
2020年 | 585篇 |
2019年 | 587篇 |
2018年 | 466篇 |
2017年 | 500篇 |
2016年 | 553篇 |
2015年 | 512篇 |
2014年 | 720篇 |
2013年 | 610篇 |
2012年 | 627篇 |
2011年 | 708篇 |
2010年 | 636篇 |
2009年 | 599篇 |
2008年 | 603篇 |
2007年 | 545篇 |
2006年 | 550篇 |
2005年 | 517篇 |
2004年 | 469篇 |
2003年 | 430篇 |
2002年 | 445篇 |
2001年 | 401篇 |
2000年 | 434篇 |
1999年 | 416篇 |
1998年 | 345篇 |
1997年 | 397篇 |
1996年 | 339篇 |
1995年 | 276篇 |
1994年 | 273篇 |
1993年 | 183篇 |
1992年 | 200篇 |
1991年 | 164篇 |
1990年 | 138篇 |
1989年 | 90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74年 | 7篇 |
1945年 | 4篇 |
1944年 | 4篇 |
1943年 | 4篇 |
1942年 | 5篇 |
194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黑龙江七星河含煤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东部七星河盆地是一新生代聚煤盆地,其含煤地层为古近系宝泉岭组、新近系富锦组。宝泉岭组由各级砂岩、泥岩、炭质泥岩以及褐煤组成,发育滨浅湖相、深-半深湖相、三角洲平原相,属于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富锦组主要由泥岩、粉砂岩、中砂岩、含砾粗砂岩及煤层、炭质泥岩、硅藻岩组成,发育滨浅湖相、扇三角洲平原相,分别属于湖泊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SI相当于宝泉岭组,发育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煤层主要发育高位体系域中后期,成煤环境以滨浅湖淤积沼泽为主。层序SII相当于富锦组,主要发育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局部地区发育低位体系域,煤层亦主要发育高位体系域中后期,成煤环境以扇三角洲淤积沼泽和滨浅湖淤积沼泽为主。层序SI、SII的高位体系域中后期,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和物源供给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主要发育了扇三角洲淤积沼泽、滨浅湖和滨浅湖淤积沼泽环境,发育可采煤层。 相似文献
72.
73.
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前沿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1990年代以来成岩作用研究在国际沉积学中的地位已经发生重要转变,成岩作用研究群体或“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从岩石类型、地理-气候环境类型、成岩演化阶段、盆地类型等不同方面,本概括和论述了成岩作用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今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核心科学问题,即“盆地动力学过程控制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系统及其时空演变机制”。围绕该科学问题,并结合本专辑讨论的热点,进一步分析了成岩作用的盆地动力学背景、流体-岩石作用机制和分布、成岩圈闭和成藏条件、油气勘探开发应用等研究前沿及其存在问题,特别针对性地指出了我国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研究应该加大投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74.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东端,横跨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三叠纪-株罗纪期间,其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大陆初始裂谷(T)、原洋裂谷(J1)、残余弧后盆地(J2-J3)阶段。初始裂谷阶段的拉张是呈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由东向西进行的,逐渐形成地堑式原洋裂谷盆地。中晚侏罗世,南部新特提斯洋壳开始北各俯冲,产生的区域挤压应力使原洋裂谷逐渐封闭,裂谷盆地的小洋壳表现出以南向俯冲为主的双向式腑冲,同时伴生区域热沉降,盆地具残余弧后盆地的性质。该阶段,羌南地区发育碳酸盐岩为主的稳定陆缘沉积,冈度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北部则形成广泛南超的近源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75.
苏北盐城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北盐城凹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上、下2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上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K2t(生)-K2t、E1f1(储)一E1f1 E1f2(盖),古生界、中生界浦口组和泰州组为烃源岩层,泰州组和阜宁组一段为储集层,阜宁组一段顶部至二段暗色泥岩为区域盖层,油气沿深大断裂运移,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在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早期,有利勘探区在深大断裂附近的中、新生界发育地区;下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生)-Pz、K2p(储)-K2p3 K2p4(盖),油气通过断层或不整合运移,油气大量生成的关键时刻为古近纪早期,该系统中气藏分布在古生界被中生界覆盖地区。 相似文献
76.
ShahidNaseem ShamimAhmedSheikh ErumBashir KhaulaShirin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2005,16(2):160-169
INTRODUCTION Theinteractionofcomplextectonicphasesinthe IndusbasinduringtheCretaceoushasimpartedascal lopedoutlineinthesedimentarysequences.Thedevel opmentofdiversifiedsedimentaryformationsduringthe Cretaceousensuresexcellentsources(SembarandGoru formations)andreservoirs(MoghalKotandPabfor mations)forhydrocarbons.Numerousplaysandpros pectsofhydrocarbonareassociatedwiththeCretaceous system,consequentlytheIndusbasinisattractiveto petroleumexplorationcompaniesinPakistan(Sheikh andNa… 相似文献
77.
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统窑街组发现茨康类植物化石,通过对其外部形态和表皮构造研究,认定为石拐茨康叶(Czekanowskia(Vachrameevia)shiguaiensis)。对比当前化石及其现存最近对应种(the nearest living equivalent species)—Ginkgo biloba L.的气孔比率,得到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的古大气CO_2体积分数为1.55×10~(-3),数值接近GEOCARBⅢ碳平衡模型的拟合曲线,表明茨康叶属植物也是恢复古大气CO_2体积分数的良好材料。同时,通过角质层特征进行古环境重建,结果表明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时期气候较为温和湿润。 相似文献
78.
79.
<正>青藏高原东缘位于松潘—甘孜褶皱带、华南地块、羌塘地块、印支地块和西缅甸弧等多个构造块体交界地带,此处地质组成复杂,构造运动强烈。众多学者使用各种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对此处的地质演化过程、构造机制等问题仍存在众多争议。自2011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在该区域实施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计划,布设了 相似文献
80.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天然气来源及混源比计算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天然气碳同位素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层位进行了分析,认为奥陶系风化壳气藏甲烷碳同位素值与石炭-二叠系气藏的接近,在平面上变化趋势相似,而与风化壳之下奥陶系自生自储的油型气相差较大。奥陶系风化壳气藏的来源是以石炭-二叠系煤成气为主,定量计算表明,在中部气田的大部分地区,石炭-二叠系来源气的比例大于7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