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29篇 |
免费 | 5082篇 |
国内免费 | 18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6篇 |
大气科学 | 108篇 |
地球物理 | 1170篇 |
地质学 | 12827篇 |
海洋学 | 1215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712篇 |
自然地理 | 40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402篇 |
2023年 | 489篇 |
2022年 | 557篇 |
2021年 | 614篇 |
2020年 | 585篇 |
2019年 | 587篇 |
2018年 | 466篇 |
2017年 | 500篇 |
2016年 | 553篇 |
2015年 | 512篇 |
2014年 | 720篇 |
2013年 | 610篇 |
2012年 | 627篇 |
2011年 | 708篇 |
2010年 | 636篇 |
2009年 | 599篇 |
2008年 | 603篇 |
2007年 | 545篇 |
2006年 | 550篇 |
2005年 | 517篇 |
2004年 | 469篇 |
2003年 | 430篇 |
2002年 | 445篇 |
2001年 | 401篇 |
2000年 | 434篇 |
1999年 | 416篇 |
1998年 | 345篇 |
1997年 | 397篇 |
1996年 | 339篇 |
1995年 | 276篇 |
1994年 | 273篇 |
1993年 | 183篇 |
1992年 | 200篇 |
1991年 | 164篇 |
1990年 | 138篇 |
1989年 | 90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74年 | 7篇 |
1945年 | 4篇 |
1944年 | 4篇 |
1943年 | 4篇 |
1942年 | 5篇 |
194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论山东东营、惠民盆地油田水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东营、惠民盆地的油源断裂,即沟通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同生断裂发育区,出现了油田水的高含盐度分布带。它不仅与已知油气藏的分布相一致,而且水的含盐度异常值与石油储量之间呈正相关。笔者以东辛、现河庄和临商油田为例,分析了油田水与油气藏形成的成因和伴生关系,还用相关曲线定量预测了盆地新区石油地质储量,并经钻探证实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62.
漳州断陷盆地及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漳断陷盆地地震性质、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研究了漳州断陷盆地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研究结果认为,漳州盆地北西向九江下游西溪断裂是该地区的主要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63.
64.
65.
66.
中国古亚洲域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比较及其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亚洲域沉积盆地火山岩储层母岩年代和岩性、储集空间类型以及火山岩岩相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火山岩油气藏的储层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中国古亚洲域火山岩储层的母岩发育年代西早东晚,西部的准噶尔、三塘湖和吐哈盆地发育晚占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的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东部的松辽、二连和海拉尔盆地发育中生代陆相中酸性流纹岩、安山岩.火山岩原生储集空间包括气孔、孔洞以及冷凝收缩裂缝等;次生储集空间包括各种溶蚀孔及构造裂缝、风化裂缝等.火山岩岩相可分喷出相、火山通道相、次火山相和火山沉积相.其中中基性岩类多以溢流相开始,相序类型为溢流相、爆发相/火山沉积相;中酸性岩类多以爆发相或火山通道相发端,主要相序为爆发相、溢流相/侵出相.溢流相一般发育原生气孔、构造缝;爆发相多为粒间孔,而侵出相以角砾间孔和原生裂缝为主.火山岩储层的差异受多因素影响,包括岩性岩相、喷发环境以及后期构造、成岩作用等.前者奠定火山岩储层形成与分布的基础和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后者则改造储层的储渗性能. 相似文献
67.
自秀D1井在火山岩储层中钻遇良好的油气显示以来,秀水盆地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中生代断陷,其以往地质工作主要集中在中生界煤田勘探,油气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为查明秀水盆地边界、内部构造格架和地层展布特征,通过2条大地电磁测深和重力、磁力剖面测量,获得了秀水盆地及东西两侧重磁异常曲线和8 km以浅的电性结构;以钻井、地质、岩石物性等资料为约束,确定了不同年代地层的电性结构特征,综合建立了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剖面模型.结果 表明秀水盆地盖层整体具有较低的电阻率特征,与下伏基底具有明显的电阻率差异;秀水盆地基底为上古生界地层,且南北基底组成不同,盆地东西两侧基底为前寒武变质岩系.盆地内部呈两凹夹一隆的构造格局,东侧规模较大.这些认识为秀水盆地及松辽外围中生代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68.
笔者从岩性地层、孢粉组合、地层对比等方面,对西河盆地红层的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追朔其地质演化历程。本区首次发现的孢粉组合是以草本植物蒿属为优势种,松、胡桃及禾本科为次优势种的疏林灌丛草原,其中胡桃属、榆属为典型的古—新近纪属种。根据岩性特征及生物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西河盆地“红土”地层属于新近系上新统宝格达拉组(N2b),地层层序类型在平面上体现出从盆地边缘到中心沉积环境由河流、冲积扇、三角洲到湖泊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9.
中亚地处干旱气候区,农业生产高度依赖灌溉,然而灌溉对当地气候影响的认识还较为薄弱。为此,针对多雨(2009年)、少雨(2008年)及正常(2007年)年景下中亚典型农业区—费尔干纳盆地暖季(5—9月)的气候,利用嵌入灌溉过程参数化方案并更新土壤参数的WRF模式,分别进行了考虑灌溉过程(称为IRRG试验)与不考虑灌溉过程(称为NATU试验)的模拟试验,并通过对比IRRG与NATU试验之差揭示了灌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发现:(1)灌溉致使暖季地面潜热增加(79.2 W/m2)、感热减少(−61.3 W/m2),日均气温降低1.7℃,空气比湿升高2 g/kg(约为NATU的36%),因5—6月为雨季,7—8月为旱季,故7—8月的灌溉量大,冷湿效应略强于5—6月;(2)冷湿效应主要出现在灌溉区域,降温达2℃,增湿达2.4 g/kg,灌区外甚微,同时从地面到高层大气,冷湿效应越来越弱,在约500 hPa(距地面约4000 m)以上冷湿效应消失;(3)在盆地中央平原地区,因灌溉而致空气湿度上升产生的潜在增雨效应与地面冷却产生的对流抑制作用相互抵消,灌溉与无灌溉情景下当地降水无显著差异;灌溉可导致盆地南、北两侧山区降水增加(约0.6 mm/d);(4)不同年景之间灌溉量差异主要出现在5—6月,少雨年比多雨年灌溉量多20 mm/月,日均气温降幅偏大0.3℃,空气比湿增幅偏大0.5 g/kg,但山区降水增幅偏小0.6 mm/d。 相似文献
70.
大洋钻探与西太平洋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菲律宾海的深海钻探证了弧间扩张和残留弧形模式。小笠原-马里亚纳弧前区的钻探表明,俯冲带初生时伴着海底扩张,形成了异常宽阔的火山活动带。有许多出上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初生时的海底扩张环境。日本海的钻探揭示了日本边缘盆地的打开和关闭,新近形成的日本海东缘板边界对华北地区的构造有重要制约作用,中国东海和南海占有独特的构造位置,布置大洋钻探意义重大。文章还强调了中国地质学家从全球地质学的观点研究问题(而不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