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66篇 |
免费 | 4077篇 |
国内免费 | 150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9篇 |
大气科学 | 84篇 |
地球物理 | 927篇 |
地质学 | 10301篇 |
海洋学 | 95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570篇 |
自然地理 | 3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330篇 |
2023年 | 390篇 |
2022年 | 445篇 |
2021年 | 488篇 |
2020年 | 465篇 |
2019年 | 480篇 |
2018年 | 384篇 |
2017年 | 401篇 |
2016年 | 426篇 |
2015年 | 425篇 |
2014年 | 588篇 |
2013年 | 478篇 |
2012年 | 507篇 |
2011年 | 543篇 |
2010年 | 509篇 |
2009年 | 487篇 |
2008年 | 474篇 |
2007年 | 438篇 |
2006年 | 428篇 |
2005年 | 426篇 |
2004年 | 373篇 |
2003年 | 332篇 |
2002年 | 368篇 |
2001年 | 308篇 |
2000年 | 347篇 |
1999年 | 335篇 |
1998年 | 273篇 |
1997年 | 329篇 |
1996年 | 275篇 |
1995年 | 216篇 |
1994年 | 215篇 |
1993年 | 144篇 |
1992年 | 161篇 |
1991年 | 137篇 |
1990年 | 107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4年 | 6篇 |
1948年 | 3篇 |
1945年 | 3篇 |
1944年 | 4篇 |
1943年 | 4篇 |
1942年 | 4篇 |
194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辽河裂谷盆地下第三系—古潜山含油气系统及其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河裂谷盆地在漫长的盆地演化和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丰富油气资源潜力的下第三系一古潜山含油气系统,尤以西部凹陷最为典型,其基底具有多种潜山圈闭类型,下第三系具有理想的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保存条件。下第三系陆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西部凹陷中央深陷带的盘山、清水等洼陷中,而西部斜坡带的曙光、杜家台等古潜山带是其油气主要聚集区。通过含油气系统分析,认为含油气系统的持续时间为太古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纪末,保存时间为晚第三纪,关键时刻为早第三纪末。靠近生油中心附近的诸潜山带为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3.
54.
东营盆地始新统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东营盆地中,上始新统沉积旋回或划分出五个亚层序,六种沉积体系和十一种相带,从下向上按三个发育阶段演化。盐湖期广泛发育碳酸盐盐岩体系;咸水深湖期是各类沉积体系发育的鼎盛时期但以湖相体系和重力流体系发育最佳;淡水浅湖期发育三角洲体系和河流体体系。 相似文献
55.
青藏高原羌D2井海相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羌塘坳陷D2井中侏罗统曲布组海相碳酸盐岩大部分为差—好烃源岩级别,少部分为非烃源岩级别,有机质母质类型以Ⅱ型为主,热演化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油源对比分析表明,羌D2井曲布组白云岩和含沥青角砾岩中油质沥青来自该组地层灰岩烃源岩,具自生自储性质。同时,中侏罗统雀莫错组灰黑色泥页岩作为烃源层也存在提供油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6.
57.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古河谷砂岩型铀矿主要位于二连盆地,最典型的当属古河谷中东段的巴彦乌拉、赛汉高毕和哈达图铀矿床。目前对古河谷西段(脑木根西南侧)的研究和控制程度较差,通过对乌兰察布凹陷西部脑木根次级凹陷新乌苏地区地面地质调查、土壤氡气测量、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同时对整个二连盆地中西部进行资料综合整理研究,对乌兰察布凹陷西部古河谷构造、建造特征、地面物化探异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前人圈定的含铀古河谷向西侧扩展至新乌苏一带,并依据古河谷构造、建造特征、地面物化探异常特征总结了古河谷砂岩型铀矿成矿远景预测模型,用以优选古河谷成矿有利地区并确定含矿异常区和砂体位置。 相似文献
58.
本文综合利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历年来在中国南海西沙海域采集的重、磁、震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了场源边缘识别、磁性体顶面埋深欧拉反演以及重、磁、震剖面联合反演等技术.针对西沙海槽盆地岩浆岩分布、重大断裂、深部构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期,大部分分布于盆地断阶带上;识剐出了NE向和EW向两组断裂.二者分别从北部和中部横贯盆地;盆地磁性基底埋深在6.0~12.6km之间。整体上呈"中部深、南北浅"的特征;西沙海槽盆地的莫霍面埋深在19~26 km之间,呈现出"南北深中部浅"的拉张裂谷特征.本文研究获取了西沙海槽盆地的基础地质构造特征.可深化盆地地质构造背景的认识,为该盆地下一步的油气工作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59.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近地表油气化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研究区化探指标组合关系、受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区域地球化学变化规律与油气的关系及油气化探效果分析,建立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寻找天然气的有效化探方法和指标组合系列,依此进行全区背景分析和异常优选。通过剖析杭锦旗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突出地球化学指标在空间上的展布规律,从而揭示异常与油气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油气化探指标丰度及变异特征属低背景非均匀场范畴;在烃类分异特征上,本区地球化学场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南侧烃类以微渗漏为主,北侧逐步向宏渗漏过渡,表明地球化学场与油气运移聚集关系密切,证实了本区具有较充足的气源。在化探指标的浓度分布特征上,本区存在北西西—南东东向的伊深1井及其以北区域、泊尔江海子断裂及其以南区域两个高值带,展布受乌兰格尔隆起及泊尔江海子断裂控制。从异常的分布特征,指出伊21井—伊10井—伊17井—乌兰吉林庙以南为有利勘探区带,泊尔江海子断层以南的伊金霍洛旗—合同庙—小乌兰敖包—拉不仍为研究区最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