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4篇
  免费   5068篇
  国内免费   1873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170篇
地质学   12829篇
海洋学   12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12篇
自然地理   404篇
  2025年   13篇
  2024年   404篇
  2023年   489篇
  2022年   557篇
  2021年   614篇
  2020年   585篇
  2019年   587篇
  2018年   466篇
  2017年   500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512篇
  2014年   720篇
  2013年   610篇
  2012年   627篇
  2011年   708篇
  2010年   636篇
  2009年   599篇
  2008年   603篇
  2007年   545篇
  2006年   550篇
  2005年   517篇
  2004年   469篇
  2003年   430篇
  2002年   445篇
  2001年   401篇
  2000年   434篇
  1999年   416篇
  1998年   345篇
  1997年   397篇
  1996年   339篇
  1995年   276篇
  1994年   273篇
  1993年   183篇
  1992年   200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4年   7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靖海凹陷为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点盆地之一,系统深入研究盆地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有助于深化对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的认识,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本次研究以靖海凹陷2D地震资料的地质构造解释为基础,描述新发现的拆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对比靖海凹陷东、西部结构样式差异性;通过沉降史模拟结果和典型拆离断层生长发育过程分析,恢复了靖海凹陷自新生代以来的沉降和构造演化过程;结合研究区深部资料与国外深水盆地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过程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以及破裂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靖海凹陷东部与西部的盆地结构样式存在差异性,西部发育大型拆离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拆离盆地系统,东部则呈现为由多个简单的南断北超的半地堑盆地所构成的复式地堑结构。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期和坳陷期,其中断陷又可细分为断陷Ⅰ幕和断陷Ⅱ幕。盆地断陷Ⅰ幕对应于南海北部陆缘伸展阶段,高角度断层普遍发育;盆地断陷Ⅱ幕对应于南海北部陆缘减薄阶段—剥露阶段,拆离断层发育;当南海北部岩石圈完全破裂之后,盆地进入到坳陷期。  相似文献   
102.
前陆盆地类型及其沉积动力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从前陆盆地的特点及类型入手,综述了前陆盆地研究的热点内容,最新方法及其沉积动力学进展状况,揭示了前陆背景下盆地充填序列的构成及内部演化特征,指出了盆地的沉积-地层格架与冲断造山带的幕式活动之间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3.
早二叠世后由于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及金沙江-哀牢山俯冲消减带的形成,使右江地区东部钦防褶皱带前缘形成前陆盆地,广大西部滇黔桂地区形成弧后边缘海盆地。弧后主地经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扩张裂陷,有较强火山活动,以基性熔岩流及安山质火山碎屑流沉积,具有初始洋壳化性质;中三叠世强烈坳陷,以陆源碎屑浊流沉积为主,中三叠世末广大地区回返褶皱成山,盆地向西推移,晚三叠世形成狭窄的北东向萎缩坳陷盆地,卡尼期末充填隆起,盆地关闭。右江弧后盆地的关闭经历了突变式回返褶皱和渐变隆起上升两种不同的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104.
河流阶地作为河谷中常见地貌, 其堆积物特征对气候变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循化黄河Ⅲ级阶地剖面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孢粉以及光释光测年的研究, 初步厘定循化黄河Ⅲ级阶地形成时代为75 ka.循化盆地晚更新世气候演化可以大致划分为6个阶段: 120~114 ka, 气候暖湿; 114~105 ka, 气候较为干冷; 105~98 ka, 气候较暖湿; 98~85 ka, 气候转为温凉; 85~75 ka, 气候暖湿; 75~63 ka, 气候干冷.这6个阶段分别与MIS5e-4段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5.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subtropical supergyre at intermediate depths connects all three ocean basins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sponding and conveying the climate-change-related variations in the glob- al ocean. On the basis of the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 ocean reanalysis, the thermohaline variability and southward shift of the mid-depth supergyre are demonstrated. The steric height of the sub- surface relative to 1 500 m (400-1 500 m) from the SODA depicts exactly the flow patterns and variability of the oceanic supergyre. During 1958-2007 the water masses in the gyre interiors become cooler/fresher, with the significant exceptions of the Agulhas Current system and Agulhas leakage. The results also exhibit a pronounced strengthening of the inter-basin connection of the supergyre, and the strongest southward shift, by about 2.5° over the whole period, occurs in the central-south Pacific,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basin-scale wind forcing.  相似文献   
106.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直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个主力油气产层。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特征研究表明,直罗油田长6油层组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砂岩孔隙发育特征,其中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超低渗的主导因素,而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对储层砂岩物性具有一定改造作用,并控制了该区长6油层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7.
西扬子大陆区泥盆系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在泥盆纪盆地演化中,地质事件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盆地沉积类型有台地型和海槽型两种.台地型泥盆系在沉积建造、生物群落、地质事件及沉积矿产等多方面均能与中、下扬子区相对比,故归属南方区扬子型泥盆系;海槽型泥盆系与台地型泥盆系在时空上均紧密衔接,但成矿作用有明显差别.海槽型泥盆系多产出层控型金和多金属矿床,台地型则以沉积矿床为主.  相似文献   
108.
地震地层学解释法在珠江口盆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燕 《地质论评》1990,36(6):540-549
本文应用地震地层学的原理和解释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的实际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实践,对地震相的划分和命名;层序划分对比时要考虑区域不整合面的影响;生长断层对前积反射结构发育的控制作用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还开展了利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寻找生物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9.
1995年7月20日在北京西北的怀来盆地发生了一次ML4.1地震.这次地震震中位于40.326N,115.448E,震源深度5.5km.在此主震之后该地区微震活动变得十分活跃.中-欧合作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并精确定位了这一地震序列.以8次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ML4.1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并通过叠加得到了信噪比较高的平均结果.结果表明,这次ML4.1地震由一强一弱两次事件组成.各个台站的震源时间函数显示出明显的地震多普勒效应.用试错法得到了ML4.1地震的第一次事件的破裂长度为0.44km,破裂速度为4.0km/s;第二次事件破裂长度为0.25km,破裂速度3.0km/s.两次事件的破裂传播方向与破裂面走向的夹角(逆时针为正)分别为140和90,两次事件相距0.57km,第二次破裂发生于第一次破裂开始之后0.09s.用单个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怀来盆地ML4.1地震序列中另外13次ML2.1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这些小震均由单次事件组成,震源时间函数宽度为0.05~0.16s.用远场地动位移频谱测量法得到了0.9ML4.1的25次地震的地震矩、应力降和破裂半径.地震矩和应力降都呈现出随震级而单调递增的规律性变化.在0.9ML2.4范围内,求得的破裂半径与震级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可以认为,在这样小的震级范围内用本文所用资料已无法准确分辨小震的破裂尺度.  相似文献   
110.
江汉洞庭盆地水系展布特征与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系线密度与面密度分布特征,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等方法,详细研究了江汉洞庭盆地的新构造活动。认为至少全新世以来江汉洞庭盆地普遍沉降,主要沉降带的展布成“S”型,“S”型的北端分布于武汉至梁子湖一带,中段沿沙湖-湘阴断裂西侧展布,“S”的南端由南洞庭,津市,公安沉降区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