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朱荣  薛勇 《冰川冻土》2019,41(1):246-256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将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甘肃转变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突出地方特色、着重绿色发展的新发展思路。处于丝绸之路关键段的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生态屏障建设水平最高的地区,集历史、民族和全样自然景观等多元旅游资源于一身,是我国最早发展入境旅游的地区,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开发经验。随着大众旅游的常态化,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愈加被世界旅游所关注,而露营旅游成为时下旅游市场的刚需和新的增长点,将入境旅游和露营旅游相结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通过回顾露营旅游的发展态势和建设情况,以入境旅游为视角,对河西走廊露营旅游的资源、政策、区位、交通、经济、文化、环境、人才、客源地和露营地进行了剖析,从定位、方略及对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分析表明:河西走廊可通过露营旅游将多元旅游资源融合、串接,进一步凸显地方特色。河西走廊露营旅游应面向国际,定位高端旅游开发和建设。中长期瞄准国际高端市场,近期可借助政府引导培育河西走廊的周边和发达地区。另外,将现代发达的交通方式与地方、历史的交通体验相结合,在不同时期,设立不同主题的营销系列,将目前的观光旅游向增强体验感和参与度进行转变。同时,借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河西走廊旅游业。  相似文献   
92.
基于空间集聚的中国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残差空间自回归模型、地理权重回归模型及基尼系数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2001-2010年中国地市入境旅游的区域经济效应及其空间差异变化。在提升区域经济水平上,中国地市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总体上具不断增强的促进效应,且存在持续而显著的空间集聚作用;局部上具显著促进效应的地市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及其邻近地区,且表现为促进效应不断增强、集聚范围不断扩大的态势。在调整区域经济差异上,入境旅游具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效应,但局部上集聚范围的扩大表明其总体上的扩大效应在逐渐减弱;基于空间集中性的分析也表明,不仅在总体上也在各地带的内部区域上,这种扩大效应存在且具不断减弱的趋势。研究表明,地市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的发挥主要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作用,而其变化趋势也反映了政府宏观调整与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及规划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93.
基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利用标准差、加权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等数理分析方法以及借助ArcGIS软件刻画非洲入境旅游空间分布情况和构建非洲入境旅游重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分析非洲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情况。结果显示: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6年间非洲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逐步收敛的态势,但区域之间发展依然不平衡。从空间分布上看,非洲区域入境旅游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地位差异性和空间聚集性特征,但空间区域差异逐渐弱化。研究期内非洲东部和部分岛屿国家入境旅游发展提升明显,而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是入境旅游的薄弱聚集区。非洲入境旅游重心的演变大致经历了2个阶段,在2005—2010年间,非洲入境旅游重心逐渐靠近非洲大陆地理重心,说明非洲入境旅游趋于均衡发展;在2011—2016年间折返向东南迁移,表明东、南部非洲旅游地吸引力增大、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向好。  相似文献   
94.
以1995—2012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为基础,对浙江省及其11个地级市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演化及匹配度变化进行分析。浙江省入境旅游流量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流质整体下降,二者反向发展,2003年是流质和流量变化的重要拐点。在流量方面,11个地级市入境旅游流流量市场份额呈现3种态势:逐渐降低型,稳步上升型,起伏不定型;在流质方面,丽水市入境旅游流流质稳居第1位且高于3.00,其他各市流质均在0.50~2.00之间波动起伏。浙江省11个地级市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匹配结构不断优化,同步双高型城市、同步中间型城市数量增加,匹配偏离型城市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95.
孙国霞 《地理科学》2020,40(6):973-979
运用波士顿矩阵,引入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对吉林省2009-2018年入境旅游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瘦狗类市场和幼童类市场交替并维持,金牛类市场萎缩、明星类市场空白。得出结论:重视韩国、俄罗斯、中国香港和日本四大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突出韩国主导客源市场地位;开发新需求,使韩国跳入明星类市场,防止中国香港退入瘦狗类市场;使日本复苏回到幼童类市场;重点培育澳大利亚、英国和次要培育法国市场为明星类市场;适时发展加拿大、德国、新加坡和美国市场;适当放弃中国澳门、菲律宾和泰国市场;放弃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96.
基于中国31个省域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考察入境旅游集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1)中国31个省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空间集聚明显且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2)无论是非空面板模型还是空间面板模型都表明入境旅游集聚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非空面板模型由于忽略空间溢出效应而高估入境旅游集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3) 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行为、经济开放程度、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等要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负向效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在入境旅游集聚的影响下,传统要素展现了不同程度的数值变化与作用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97.
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城市入境旅游流和旅游环境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了耦合协调度函数及其量化模型,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入境旅游流和旅游环境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西安入境旅游流和城市旅游环境在2001—2010年间经历了从轻度失调到中度失调再到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的过程,尽管期间有过波动,但总体态势趋向良性发展。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不再简单地依赖于城市旅游资源的品质和数量,旅游环境已经成为城市目的地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基础和吸引要素。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的旅游环境来加强入境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98.
中国入境旅游受突发性事件影响的时空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对突发性旅游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多从旅游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突发性旅游事件对入境旅游影响的时空分析,探讨入境旅游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空间管理措施。本文从时空角度分析了近年突发性旅游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及中国入境旅游对抗突发性旅游事件冲击的能力,并提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区域行动建议。认为:①突发性旅游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既不能忽视,但也不能盲目夸大;②中国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对抗突发性旅游事件冲击的能力。③对旅游供给与旅游客源市场的时空调整有助于培育入境旅游对抗突发性旅游事件冲击的抗体。④加强旅游业的危机管理和空间协调是旅游业快速恢复繁荣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9.
河南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0-2007年河南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对河南地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特征及时序演变态势进行分析,继而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绝对集中度指数探讨河南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极化程度及空间指向.研究表明,河南入境旅游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地市间的绝对差异呈持续增大的态势,而相对差异不断减小;入境旅游向热点旅游地集聚的态势较为显著,郑州、洛阳、焦作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经济的增长极.最后,对影响河南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实现入境旅游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0.
青岛旅游业与三大旅游市场 --面对奥运和入世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丽华 《海岸工程》2003,22(1):95-102
旅游所产生的“人流”不仅给青岛带来巨大的“物流”、“财流”、“技术流”、“交通流”、“信息流”,而且产生了一个新的旅游消费领域。“九五”期间青岛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401万人次,累计旅游总收入达到369.4亿元人民币。旅游正在成为青岛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本文针对支挥青岛旅游业发展的3大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展望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