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8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416篇
海洋学   284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融雪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融雪侵蚀在中国及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发生,其对表层土壤的破坏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已成为土壤侵蚀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积雪和融雪的气候、海拔、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等因素。在融雪侵蚀影响因素方面,认为融雪径流、表层土壤解冻深度、解冻期表层土壤可蚀性是影响融雪侵蚀发生的特殊因素。同时指出,融雪侵蚀预报模型中冻融作用对土壤水分迁移的影响、未完全解冻层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及坡面融雪过程研究是未来融雪侵蚀研究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32.
坡面草被覆盖对坡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方法,研究了坡沟系统坡面不同草被覆盖度及空间配置下,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放水流量较小时,覆盖度越高,侵蚀产沙量越小;坡面草被不同空间配置下的产沙量大小依次是:坡上部 > 坡中部 > 坡下部。大流量时,不同草被覆盖度间的产沙量差异增大,不同草被空间配置下的产沙量变化规律不十分显著。沟坡产沙比随坡面草被覆盖度的增加呈指数增加,大流量比小流量下的增加幅度要大。坡面草被布设在坡下部时,其对沟坡侵蚀的危害最大。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是增加-稳定-下降,其变化的阶段性不如单一坡面明显。  相似文献   
933.
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东省砂质海岸遭受愈来愈强烈的侵蚀,平均侵蚀速率为1~2 m/a,局部和短期可达4.7~6.0 m/a。通过分析认为,侵蚀的原因主要包括入海陆源泥沙严重减少、人为大量采取海滩沙及不合理的海岸工程的影响。多年来,山东省为抑制海岸侵蚀采取了多种对策,包括大量修建顺岸坝、丁坝等海岸工程遏止砂质海岸后退;抛沙养滩,对个别海滩重塑;严禁滩面和近滨采砂。综合评价以上3种方案的效果,并对海岸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34.
研究利用中型生物扰动系统 (AFS)对胶州湾薛家岛潮间带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philippinarum)养殖断面和非养殖断面的中潮和低潮 4个站位的生物沉降和沉积物的再悬浮过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生物沉降作用与大型滤食性双壳类动物 -菲律宾蛤仔的丰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 .984 ,P<0 .0 5 ) ,养殖断面的生物沉降作用要明显地大于非养殖断面。在菲律宾蛤仔的低密度区 ,生物沉降的作用小于自然沉降 ,而在其养殖的高密度区 ,生物沉降率约为自然沉降率的4倍。薛家岛潮间带沉积物的临界侵蚀速率为 17.4~ 2 0 .4 cm/ s。沉积物的稳定性与所测生物因子的关系不密切 (P>0 .0 5 )。作者推测两个断面中潮站位沉积物的相对易侵蚀性 ,可能是由于此处环境受到某些大型动物及高潮带人工养殖带来的扰动所致  相似文献   
935.
936.
10Be和26Al在地表形成和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表面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是地球内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宇宙射线辐射地表岩石、沉积物等产生的10Be和26Al放射性核素(半衰期分别为1.5Ma和0.71Ma),它们的浓度主要取决于由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条件所决定的宇宙射线辐射的通量和时间,从而能够记录地表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因此,宇宙成因核素是研究地表形成历史和作用过程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37.
938.
活动造山带的地形地貌是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产物,伴随着河流动力侵蚀模型发展与地形数据集精度提升,对河流开展非均衡形态的相关分析可获取丰富的构造变形、侵蚀沉积及气候变化的信息。以3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提取了黄河上游流域(两湖源区至兰州河段)的河流网络,并采用积分法分段计算出精确的河道陡峭指数,据此识别出裂点的位置,实现了对裂点的量化表征。通过对河道陡峭指数及裂点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其与地形分布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两湖源区至若尔盖盆地河段地形较为平缓,河流纵剖面整体为上凹型且鲜有裂点发育,因而地形状态相对稳定;而若尔盖盆地至兰州河段地形起伏度较大,河流纵剖面大多为上凸型,并且具有更大的陡峭指数与密集的裂点带,表明该区域隆升速率的差异性与侵蚀基准面的多期改变。另外,通过对研究区内裂点的成因分析,发现流域内裂点成因复杂且有较多巨型裂点,断裂活动、构造隆升、岩性差异、气候条件、地质灾害及冰川作用等均可导致河流纵剖面发生变化以及裂点产生,裂点性质、大小及河流纵剖面形态可有效反映裂点形成原因,这为进一步了解活动造山带的演化提供了思路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9.
国内外道路侵蚀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路引起的径流汇集及道路侵蚀的不断演化常常是沟蚀加剧的诱因,未铺装路面上形成的侵蚀沟及坡面侵蚀来沙在路面上的堆积,也会严重影响正常交通运输。国内外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关注道路侵蚀。文章回顾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道路侵蚀的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果,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中国侵蚀环境特征及侵蚀产沙特点,对未来道路侵蚀研究工作开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40.

近年来新提出的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技术为研究基岩在十年-万年时间尺度上的侵蚀速率提供了一种可能。该方法基本原理是暴露于太阳光下的岩石表层光释光信号会被逐渐晒退,其信号晒退的深度与岩石暴露时间以及岩石的侵蚀速率相关。因此,利用岩石表层残留光释光信号与信号深度、暴露时间以及侵蚀速率的定量关系,可以推算出该岩石的暴露年龄或者侵蚀速率。虽然前人已通过理论公式推导,为获取漂砾或基岩的稳态侵蚀速率提供了一种途径,但是该途径获得的稳态侵蚀速率为岩石的最大可达侵蚀速率,不一定是实际侵蚀速率。本次研究对前人的方法提出了两项优化和改进:第一,在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技术中,对半饱和深度的误差提出了一种量化方式,而半饱和深度误差的量化为进一步比较不同岩石的光释光信号晒退程度提供了便利;第二,通过将样品的半饱和深度、误差和宇宙成因核素10Be年龄投影到不同侵蚀速率下半饱和深度与时间的关系模拟图中,进而获得样品的实际侵蚀速率。因此,优化后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侵蚀速率的高估,为获得岩石十年-万年时间尺度上的实际侵蚀速率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