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5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5篇 |
地质学 | 43篇 |
综合类 | 18篇 |
自然地理 | 2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胜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0,16(1):7-13
人地关系是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人地关系协调的本质是妥善解决社会总需求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社会总需求取决于人口总数与消费水准,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生产力、环境纳污力和灾害破坏力。目前,我国的人地关系态势是资源需求日益增长、承载力损失逐年加大、人地关系矛盾日趋尖锐,因此,积极开发海洋空间、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公众教育与健康、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环境治理与建设、减轻自然灾害,是协调我国人地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2.
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旅游背景下竹地摩梭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 竹地摩梭人的宗教信仰及其在不同时代的流转,规约着摩梭村民日常空间实践中的自然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具有心物自洽和身心统一性;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具有系统性,体现在村外层、村寨层、家址层、祖母房和身体层不同尺度空间圈层中,其空间秩序和意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意识和人地关系;② 以旅游为媒介的资本、权力和消费等结构性力量相互交织和渗透,对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带来了微观地理空间的社会关系、文化意义和人地关系的重塑,且具有多维空间的交互辩证生产性;③ 随着竹地“家”空间的多维生产和微观地理重塑,出现了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前因式认同建构、以结构主义为特征的后果式认同建构,以及以“价值认同,情感不认同”和“价值不认同,情感认同”为特征的“中间型”认同建构。竹地摩梭人对“家”空间旅游化实践的身份认同建构,暗含和折射了村民对“家园”和“家国”的认同状况。④ 竹地“家”空间的旅游化,本质上是传统民族空间资本化的实践过程,归根结底是新时代“地方”对发展路径和方式的选择,但未来需要调适“家”空间资本化和发展异化之间的矛盾。此外,竹地“家”微观地理空间的案例剖析,在理论上补充和延伸了学术界既有“家”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3.
生态补偿:概念框架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生态补偿内涵的深入分析,首先把生态补偿的概念区分为人际补偿和人地补偿2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并指出其研究意义;其次,利用1986-2005年福建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通过EKC曲线模型分析福建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得出现阶段福建省总体环境状况仍处在污染继续加重的结论,并对其原因做了简要分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所得结论,运用人际补偿和人地补偿的概念框架,参照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对福建省环保投入的合理数额、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和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人地补偿必须注重时空合理配置和其效率有赖于人际补偿机制创新等观点. 相似文献
94.
高考地理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观察地理"小世界"的窗口,搭建了走向地理"大世界"的桥梁。"区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变化"是走向世界的桥梁。因此,区域认知便成为新课标下高考地理试题的"基本盘"与"切入点",也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内容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的第一视角。要正确理解和认识高考地理试题服务选拔和导向教学的社会功能,就需要从区域认知的目的性、结构性、导向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对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加以研究和探讨,最终实现地理教育考试理念的质变和地理学科命题内容的改变。 相似文献
95.
随着中国乡村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乡村旅游投资加快增长,给乡村地域人地关系和空间格局带来了深刻变革。本研究从“人-地-业”协同视角,在认识乡村旅游投资内涵及其“主体-要素-对象”体系基础上,剖析乡村旅游投资空间作用的“投资-产业-空间”传导过程,理论化构建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的二阶梯级模式,探索性揭示乡村旅游投资目的地空间作用过程与机制。乡村旅游投资空间作用是目的地“人-地-业”系统环境影响投资主体区位选择与决策,引起产业投资要素流动和投资对象布局变化,造成当地产业发展空间不均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三生”功能格局演化的结果。以期,研究发现从微观尺度深化旅游投资与旅游地空间作用理论,拓展乡村旅游地空间演化理论内涵,为指导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旅游地高水平建设与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6.
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昭侠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4):12-16
论述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背景与舞台,地理环境的作用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97.
23日正式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我国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8.
该文提出和探讨了基于内容的虚拟地理场景检索与智能导航研究框架。该框架包括三维地理数据获取与模型创建,三维地理对象的识别与定位,三维地理场景的内容分析、检索与认知,基于内容的虚拟地理数据层次式描述与分类索引,地理场景智能导航以及基于内容的自适应虚拟地理数据网络传输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有助于建立一种符合人类认知特点的人地关系和人地交互模型。最后,总结和分析了该技术在虚拟地理环境(VGE)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9.
山区人口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与平原/低地相比,山区(主要指典型中高山区)环境具有其本身固有的诸多属性。山区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在山地诸要素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及其相互叠加上,而其不确定性是由山地环境和物质本身的不稳定性所决定。山区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表现在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低,容易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下偏离生态阈值,甚至出现崩溃。由于高山与河流的阻隔,山区聚落和社区常常表现出分散性、封闭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由环境系统和人口系统组成,山区环境对人口具有限制和制约作用,而人口对环境则表现出适应与改造的趋向。山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既可以表现为相互恶化,也可以表现为良性互动,其中间过程是通过人类对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0.
农村人口流动中的“人地关系”与迁入地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农村流动人口创业行为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并辅之以江苏省的实证研究,从“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解读其对农村流动人口迁入地创业行为的影响。采用2010年江苏省城镇暂住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个人经济社会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城市环境均对其创业行为产生影响。特别是城市环境方面,城市总人口规模和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行为具有反向影响;控制规模之后,在户口含金量越高的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创业的可能性越低,这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对农民工创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