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0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正地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人文美、人地关系和谐美,地理美育又是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地理美育素材,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多种地理之美,并在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实现其地理美育的功能。以下为利用《中国国家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美育的实例。一、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自然美纷繁复杂的大自然,囊括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自然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2.
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农村流动人口创业行为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并辅之以江苏省的实证研究,从“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解读其对农村流动人口迁入地创业行为的影响。采用2010年江苏省城镇暂住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个人经济社会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城市环境均对其创业行为产生影响。特别是城市环境方面,城市总人口规模和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行为具有反向影响;控制规模之后,在户口含金量越高的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创业的可能性越低,这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对农民工创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3.
甘肃省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资源环境要素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决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5大资源,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相互协调状态进行了测算评价。结果表明:①甘肃省资源环境要素的自然禀赋状况薄弱,且要素空间组合结构不合理;资源结构的稳定性差,生态系统脆弱,尤其是水资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子。②目前,甘肃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较低,多年平均值为0.0337,然而,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加之本来脆弱的生态系统的硬性约束,未来人地关系协调状况将进入全面紧张阶段,到2020年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将达到0.2577。③区域发展政策的相应调整和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4.
基于易学与堪舆学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思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孙峰华 《地理学报》2012,67(2):266-282
易学是哲学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一种哲学方法论。本文探讨了易学大成之周易的科学性质,附带着研究了李约瑟难题并给出答案。文章指出“易历四世”是易学认识“人地关系”发展规律不断升华的哲学嬗变,探讨了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哲学思想对“人地关系”规律的认识。着重研究了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论——周易对“人地关系”的解释。堪舆学胎生于易学,没有易学就没有堪舆学。现代堪舆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关联密切,其原因是:①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堪舆学的基础;② 大量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是堪舆学研究的支柱;③ 堪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探究了易学、堪舆学与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易学和堪舆学在研究、协调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对堪舆学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应该用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辩证的观点解读其独特领域——堪舆学。以“青海黄河果岭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布局为案例,探讨了现代堪舆学的实践过程。堪舆学含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也含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思想。既不要用其科学性掩盖其伪科学性,也不要用其伪科学性否定其科学性。无论是学院派还是民间派,只要研究、应用堪舆学的人,都树立了科学的堪舆学思想,真正的现代堪舆学也就建立起来了,风水迷信也就荡然无存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易学、堪舆学,应与西方相关的人文地理哲学、学科紧密的结合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共同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中国的堪舆学、人文地理学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关怀、宽容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5.
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聚落环境选择与人地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韩茂莉  张一  方晨  赵玉蕙 《地理研究》2008,27(5):1118-1129
通过聚落环境选择重审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人地关系,并提出重点环境整治地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对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三次农业垦殖过程的研究,提出流域内聚落环境选择存在首选地与次属地的区别,从高程与地貌两项因素来看,400~600m等高区的坡地属于首选地,这里不仅是历次农业垦殖期人口主要迁入地,也是人类活动持续期较长的地带;400~600m等高区以外的区域多属次属地,二次移民是次属地农业垦殖的开端,这样的人口迁移现象在清代光绪年间后最为突出。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垦殖是以草地转为农田为主的环境变化过程,由于首选地与次属地之间的环境差异,次属地的农业开垦对环境带来的扰动更大,这里不仅成为环境问题的焦点,也是需要进行环境整治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36.
本文以淮河中游新石器早期的双墩遗址和中晚期的尉迟寺遗址的出土石器为主线,辅以其他遗存和遗址地层剖面的环境磁学、元素地球化学证据,探讨了石器工具的演变所反映的人地关系。研究表明:双墩古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砍伐树木和狩猎,而尉迟寺则是谷物生产和狩猎。双墩古人使用投掷和其他多种狩猎方式,在猎物充足的全新世大暖期获取了大量的肉食资源。尉迟寺时期狩猎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剧烈波动的气候和迅速增加的人口,使猎获量下降。双墩时期人们砍伐的树木较为细小,木料之间的结合以捆绑为主。而尉迟寺时期人们砍伐的树木比较粗大,木器和房屋已使用卯榫结构。双墩时期已有了水稻种植,但采集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尉迟寺时期的农业以种植为主,采集农业为有益的补充,该时期的出土石器和农业类型与环境演变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7.
2008年4月2日,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原副主席、<地域研究与开发>特聘顾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吴传钧先生九十华诞.  相似文献   
138.
通过对生态补偿内涵的深入分析,首先把生态补偿的概念区分为人际补偿和人地补偿2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并指出其研究意义;其次,利用1986-2005年福建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通过EKC曲线模型分析福建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得出现阶段福建省总体环境状况仍处在污染继续加重的结论,并对其原因做了简要分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所得结论,运用人际补偿和人地补偿的概念框架,参照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对福建省环保投入的合理数额、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和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人地补偿必须注重时空合理配置和其效率有赖于入际补偿机制创新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9.
生态补偿:概念框架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生态补偿内涵的深入分析,首先把生态补偿的概念区分为人际补偿和人地补偿2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并指出其研究意义;其次,利用1986-2005年福建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通过EKC曲线模型分析福建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得出现阶段福建省总体环境状况仍处在污染继续加重的结论,并对其原因做了简要分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所得结论,运用人际补偿和人地补偿的概念框架,参照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对福建省环保投入的合理数额、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和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人地补偿必须注重时空合理配置和其效率有赖于人际补偿机制创新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0.
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划分的探讨--以青藏高原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绍洪  刘卫东 《地理研究》2005,24(2):169-177
近年来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愈益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起来,强调综合性。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难点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结合。本文从综合区域系统划分的指标体系入手,在传统的地域系统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在区划中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原则,并区分了不同空间层级两者的不同作用。等级单位采用五级制,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将其划分为3个生态带,15个地-人区,22个生态经济地区,29个经济小区。研究显示,刻画这样的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有助于认识我国陆地表层中的人地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