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0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景观规划的特点与一般原则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论述,分别介绍了城市景观规划、农村景观规划、园林风景区的景观规划、旅游名胜区的景观规划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规划等五个方面的应用内涵。其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时空结合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即建立生态可持续的景观。通过经济规划、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得区域开发、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衔接与配合,生产建设、生活建设与生态建设相适应,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与生态效益的最终一致。  相似文献   
12.
运用地图的表现手法,研究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复合关系,设计出新的人地关系图种土地人口容量图,阐述了土地人口容量图编制原则、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交错带人地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陈佑启  武伟 《地理科学》1998,18(5):418-424
城乡交错带位于城市与乡村交互作用的地带,是我国21世纪人地关系最为紧张的地区。从区域的角度,揭示城乡交错带人地关系地域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动态演变机制,对该地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地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球系统管理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目的,符合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如何处理好各种人地关系及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行动。  相似文献   
15.
《国土资源》2007,(9):1-1
从西方的"伊甸园"、"理想国",到东方的"桃花源"、"大同世界",人类的美好理想追求永不止步: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丰饶,鹤发童颜的健康和谐,  相似文献   
16.
王亚飞  樊杰 《地理学报》2023,(11):2676-2693
承载能力是资源环境领域持续近两个世纪的经典命题,其概念与研究框架不断被更新,但始终聚焦在人地矛盾与可持续性。本文构建了人地关系分析框架,系统解析国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演化过程,通过国外趋势与国内外对比分析,提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重点方向。研究发现:(1)国外承载能力概念根植于(新)马尔萨斯主义理论,由资源供给、环境污染、生物圈退化等矛盾扩展为人地关系系统性矛盾,经历了资源承载能力(始于19世纪)、环境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1世纪10年代)4个研究阶段;(2)承载能力在国外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也可能存在不同应用场景与适用范围,且由于挂钩政治经济学理论,因技术进步、市场机制与时空有限性等产生争议,因此其概念讨论与使用需加以约束和明确;(3)当前中国承载能力研究与国外几乎同步,其优势在于人地关系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区域尺度研究,但在全球尺度、自然与社会科学理论方法融合等方面仍有对接和追赶空间。本文建议围绕学科融合与理论、尺度效应与机理、模型—数据融合与集成、不同空间单元与典型类型区...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城乡融合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域系统愈加深入地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之中,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新冠疫情作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得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得以突显。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地区的疫情扩散风险、韧性提升与防控等问题,疫情对广袤乡村地区带来的综合影响效应亟待关注。论文以新冠疫情为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乡村人地关系发展与演变进行综述,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952篇相关文献的全面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4个议题:乡村农粮体系、乡村生计应对、居民健康与福祉以及城乡关系与治理,分别对应于乡村人地关系的4个子关系——作土关系、居业关系、人居关系和产城关系。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加剧了城乡地域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反映出乡村人地关系的脆弱性并导致乡村地区的不稳定性增加。研究希冀能够推进全球性风险情境下对于全球乡村发展态势的认知与研判,深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乡村人地关系的理解和思考,更好地促进城乡关系的协同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统计法、分类法对盐池县聚落地名要素进行处理,提取主要地名类型,分析各地名类型所反映的人地关系。盐池县自然类聚落地名反映了聚落的选址与地形、水文密切相关;人文聚落地名方面,移民、经济、军事、政治地名综合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所处的人文环境。盐池县聚落地名是动态发展的,与人、地理环境构成地理环境-人-聚落地名系统,通过定性分析,这一地名系统揭示了盐池人地关系以稳定为主,但也存在人地关系紧张现象,北部风沙区人地矛盾还很突出。  相似文献   
19.
遗址资源域分析是研究古代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方法。通过运用这种方法,在山东青岛市东部的丁字湾-鳌山湾沿岸19处史前早期(距今约6200~5700年前)遗址进行了深入的遗址资源域调查和分析。调查方法是参照西方同类研究的做法,从遗址中心出发,向不同方向步行1小时路程,沿途详细考察并记录地层堆积和自然资源分布信息,以及体能消耗情况。在此基础上,并运用泰森多边形分析法,讨论这些遗址获取生存资源的范围,并就人地关系演变得出了如下认识:1)这些遗址中约有13处独立的定居聚落,其中10处位于当时的沿海地带,其余3处位于山地之中,5处沿海聚落还各自拥有另外1个附属性聚落作为季节性捕捞或狩猎的营地,以获取足够的自然资源;2)这13处定居聚落都拥有自己的资源域,大致为从聚落出发1小时路程去圈定的地域范围,面积一般为20~30km~2,半径一般为2.5~3.5km,沿海聚落到达海边的距离普遍不超过1km;3)资源域内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聚落所需大多数生存资源都取自这一范围,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经济模式基本一致,可概括为采捞-狩猎为主的模式,农业的比例较小,作为采捞和狩猎对象的野生动植物主要来自聚落周围的海边和山地中;4)这些定居聚落对生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比较充分的,即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整体是比较和谐的,这应该是该地区史前早期遗址数量众多,从而构成该地区整个史前时期聚落和人口最繁荣阶段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后记     
正刘东生院士曾经在展望第四纪科学的发展中指出,自旧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参加到自然环境变化之中,并使之从一种生态文化演变到另一种生态文化。丁仲礼理事长也强调在第四纪研究中要关注人类适应的问题,从古环境、古人类、古文化、古文明的角度开展研究。为了推动国内全新世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这一新领域的研究,我受《第四纪研究》(主编丁仲礼院士,常务副主编郭正堂院士)委托,组织"全新世人地关系的考古学研究"专辑。这一年以来,承许多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专家积极投稿,现在,这期主要由科技考古研究人员撰写的专辑终于出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