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9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9 毫秒
91.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聚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京津冀及周边34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数据,辅以Mann-Kendall趋势分析、SatScan时空重排扫描等数理统计方法,对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聚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变化具有阶段性,2000年之前干旱-热浪频次多为负距平,暴雨频次相对较多;2000年后干旱和热浪频次呈上升趋势,暴雨频次呈下降趋势;② 综合考虑多种致灾因子,京津冀地区高致灾因子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区和西部太行山地区,低致灾因子区分布于中部平原区;③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和热浪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重叠性,两者空间叠加区主要分布于5个区域:北部沿海区、北部燕山山区、西部太行山区、南部平原区。对于北京、天津、保定等中部平原区的城市而言,其为多灾种叠加的“平静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群集事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2.
首先简要介绍了《京津冀协同航运发展地图集》的编制背景,然后详细地阐述了图集的总体结构、内容体系、编图资料和编制方法,可为其他同类图集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近54年京津冀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60—201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4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利用高温热浪模型,辅以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54年京津冀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城市化对热浪变化的影响,并尝试寻找对热浪异常具有稳定指示意义的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热浪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转折,热浪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京津冀地区热浪空间格局变化整体呈南减北增,东南平原区热浪呈下降趋势,北部生态涵养区呈现增加趋势;在区域尺度上,城市化或迁站影响并未改变北京极端热浪变化趋势,主要影响以轻度和中度热浪变化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反气旋环流与京津冀地区热浪异常关系最为显著,对热浪异常是一种稳定且强烈的指示信号。当青藏高原高空反气旋环流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北,京津冀地区发生超级热浪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4.
针对地面监测站覆盖范围有限且成本高的不足,该文采用遥感卫星与地面站点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简化的气溶胶反演算法反演京津冀地区2013年秋、冬季节两次污染过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分辨率为500m。以气溶胶自动观测网在北京站点的监测数据作为简化的气溶胶反演算法的输入参数,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气溶胶自动观测网对应地面站点的相关性;将所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与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细颗粒物浓度24h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除近海城市外,相关性均较高。结果表明,简化的气溶胶反演算法适用于区域污染过程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反演精度高,对空气质量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95.
96.
京津冀夏季短历时降水气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正华 《大气科学》1993,17(3):268-273
本文根据气象站夏季(6—8月)逐时降水资料的统计结果,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短历时降水气候概率和条件气候概率时空变化的特征,并给出城市热岛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这些工作为京津冀地区降水甚短期预报提供了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97.
京津冀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杨丽花  刘娜  白翠玲 《地理科学》2018,38(3):394-401
利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和核心边缘指数,对2013和2016年的京津冀雄地区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旅游经济联系度和联系量提高显著,旅游经济联系有均质化趋势。网络结构呈现北部和南部相对稀疏,中东部相对密集的非均质格局。雄安新区是旅游网络空间的战略节点,该区将促进京津冀旅游均质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核心-边缘区结构,北京和天津为核心区;邢台和雄安为边缘地区;其他区域为中间区。石家庄和邯郸将成为除京津之外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心。京津冀雄逐步从“两核独大”网络格局向“两核带动,多点发展”转变,区域整体网络化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98.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升级、协同发展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提出更高要求.论文基于2000-2013年京津冀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全部制造业总体格局相对稳定,高值区集聚于京...  相似文献   
99.
交通部门是我国第三大能源消费部门,应重点减少该部门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本文基于LEAP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京津冀地区四个运输部门(公路、水路、铁路和航空)的能源消耗、CO2和常规空气污染物(CO、NOX、SO2、PM2.5)排放,并比较了2020–2060年间不同运输部门在不同情景下的减排潜力,最后探讨了不同控制措施对CO2和四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的CO2排放量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据估计,到2060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增加263.72%、225.87%和405.43%。在综合情景下,京津冀三地最大减排率分别为88.78%、76.86%和83.20%,而污染物最大减排率预计达到78.73%–99.34%。未来京津冀地区CO2和污染物减排潜力较大主要是航空和公路运输部门,分别占总减排量的38.19%–99.85%。且未来对公路运输部门和航空部门实行优化能源结构措施...  相似文献   
100.
京津冀德平原区深层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德地区是我国重要城市集中区和农业生产基地,由于深层地下水的过量开发利用,产生了严重地面沉降问题。部分学者认为,深层地下水累计开采量基本上相当于地面沉降累计量,认为京津冀德平原区深层水属于储存资源,基本得不到补给和更新。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的京津冀德平原区大约八万平方千米范围,进行了累计地面沉降体积分布、深层水水位变差分布的空间分析,结合对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的研究,初步探讨了深层水开采利用与地面沉降宏观关系的定量特征,结论是多年平均深层水开采量为25×108~27×108m3,多年平均地面沉降体积量为11.2×108m3,年均地面沉降体积大约相当于41%~44%的年均深层水开采量体积,还有56%~59%的深层水开采未导致直接的地面沉降响应,说明在高强度开采激励条件下深层水的动力场可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对深层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的关系、深层水的组成与循环更新机制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