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6篇
  免费   424篇
  国内免费   329篇
测绘学   213篇
大气科学   451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724篇
海洋学   59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06篇
自然地理   146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针对辽宁省的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本文借助灰色关联模型,探究了辽宁省的教育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辽宁省城市综合实力越强,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就越大;辽宁省正在逐步趋于合理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布局,逐渐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动力来推动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前进;教育结构是否合理会对产业结构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需要长时间来寻找一条最优路径,需要逐步引导教育结构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2.
辫状河流属于冲积河流的主要类型,对流水地貌景观、水生栖息地和河流开发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根据辫状河流演变过程与机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定义与形态特征进行综合描述,并给出常用的形态表征方法与参数。总结辫状河流的4种野外地形观测方法以及水槽试验和数值模型的应用,比较它们的适合范围;描述辫状河流的不同形态单元的组成,列举沙洲形成、汊道调整与横向迁移、岸滩侵蚀、河漫滩淤积等基本演变规律;对比分析水流功率、床沙粒径、泥沙补给、滨河植被、河谷宽度等影响辫状河流形态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青藏高原不同空间尺度辫状河流的形成原因、形态特征和演变规律是河流动力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3.
杨文霞  范皓  杨洋  赵利伟 《气象》2019,45(9):1278-1287
利用河北省邢台市皇寺国家观测站布设的Ka波段云雷达、微波辐射计和微雨雷达以及地面雨量计等观测资料,对2017年5月3日一次西南涡天气过程的降水云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为稳定性层状云过程,云内粒子下落速度由高空向地面逐渐增大,第一轮降水出现在云的发展阶段,第二轮降水出现在云的成熟阶段,每次降水开始前云内的相对湿度、水汽含量、液态水含量和温度曲线同时出现跃增和峰值,各指标在降水结束后出现较明显下降,之后得到恢复,出现第二三次峰值并产生降水;利用微波辐射计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反演计算云中水汽压和冰面饱和水汽压差值场("e—E_i"差值场),当云中过冷水和过冷水汽大值区与"e—E_i"差值场的正值区重合时,冷云中贝吉龙过程较强,有利于精细化定量判断强降水出现和人工增雨潜力区位置,综合以上遥感探测资料分析结果,可以认为本次天气过程有利的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出现两次,第一次在13:45降水刚刚开始至云顶下降到6 km前;第二次时间较长,云层条件更为有利,即17:40—21:15云顶高度维持在8~10 km的时段;作业适宜高度为4~8 km(-20~0℃)。  相似文献   
114.
不同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发展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量实测横断面资料为基础,研究了1973~1997年不同水沙过程对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形成过程的影响。发现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二级悬河集中形成于1985~1997年的枯水阶段。高村以下河段二级悬河的形成可分两个阶段,1973~1985年大水条件下是冲刷主槽和淤积滩地的时期,但是由于泥沙主要堆积在靠近滩唇的部位,造成河床横比降增大;1985~1997年枯水条件下泥沙在主槽中大量淤积,导致二级悬河的形势更加严重。生产堤限制了泥沙的堆积范围,导致生产堤内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生产堤外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生产堤距较窄的河段生产堤内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较快,显示了生产堤对二级悬河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5.
沈永平 《地理学报》2006,61(4):447-447
由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共同主编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上、下卷)》专著已于2005年8月南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为16开精装本.158万字.986页。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评估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基本科学事实、预估未来变化趋势、综合分析其社会经济影响、探寻适应与减缓对策的专著。全书的撰编写花了三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6.
张敦富 《地理学报》2006,61(3):336-336
《区域人力资本研究》是南山东师范大学李玉江教授撰写、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一本专著。该书是作者及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人力资本时空结构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人力资本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效应及支撑能力》以及“十五”规划山东省礼科重点课题《山东省人力资本区域评估及调控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7.
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演变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地质过程,特别是沉积地质过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航空相片和遥感影像的解译,结合野外考察和地貌与沉积物分析,研究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演变过程,并对其形成和演变原因进行探讨。晚第四纪以来,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从第二排山麓到下游冲积平原,可划分为四期规模较大和三期规模较小的冲积扇;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形成演变受气候、构造或气候—构造耦合作用的共同影响,具有多成因性和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8.
渤海湾北部滨外沙坝演变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时相航空遥感影像和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对比,分析渤海湾北部滨外沙坝近50年来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波浪、潮汐、潮流和河流等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滨外沙坝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整体西向漂移、向海侧边线蚀退的背景下,个体沙坝的变化表现为陆向蚀退、侵蚀消亡、西南向漂移与端点蚀退、西向漂移与端点延展和海向淤进与陆向蚀退交替等多种态势。  相似文献   
119.
利用ArcGIS对1977—2004年不同时段的长江口崇明岛向海侧水下地形测量资料进行处理,并结合该区的潮滩历史遥感图片、现场高程测量以及同期大通站输沙率资料,探讨三角洲前缘岸滩冲淤演变对河流来沙减少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岸滩的淤涨速率总体上在年代以上时间尺度随着长江来沙减少而下降,但由于局部滩—槽演变和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某些年代内和某些部位可能出现相反的趋势,使岸滩演变对河流来沙减少的响应变得复杂化。在此基础上预测今后几十年研究区的冲淤趋势。  相似文献   
120.
根据先秦考古遗址地理分布的分析和郭井子贝壳堤的发掘和调查,复原了6.5~5.0kaB.P. ,4.5~4.0kaB.P.和3.4~2.1kaB.P.的3条海岸线,它们大致与现代海岸线平行分布,年代自南向北逐渐年轻,揭示了山东北部地区全新世海侵和海退过程的主要环节,恢复了全新世海岸变迁的具体历程。对寿光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盔形器内壁凝结物的XRF和XRD分析证明,本区沿海商周时期遗址出土的盔形器应是制盐器具,而沿海盔形器密集分布区与6.5~5.0kaB.P.的海岸线基本重合,表明商周时期海盐生产地域应在6.5~5.0kaB.P.和3.4~2.1kaB.P.的两条海岸线之间。本区的海盐生产与海岸变迁密切相关,人类适应环境和开发资源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事海盐生产。在6.5~4.0kaB.P. ,人类在滨海地带有了初步的海盐生产,开始了适应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最早尝试,在3.4~2.1kaB.P. ,人类又开始开采地下卤水生产海盐,使现今海拔9~10m以下的广阔地区成为产盐区。本区内陆的山前平原地带则是海盐的主要消费区,也是产盐区所需粮食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供应区。这一分析对研究本区先秦时期的聚落功能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本区全新世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