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5篇
  免费   723篇
  国内免费   1229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388篇
地球物理   788篇
地质学   2611篇
海洋学   381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22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41年   8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论构造耦合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构造耦合作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现今东、西太平洋的构造差异及古太平洋和现今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差异与俯冲的洋壳板块性状有关,即:①俯冲角度;②俯冲角度的改变;③俯冲速率;④俯冲速率的改变;⑤俯冲深度;⑥俯冲板块前缘与海沟间的水平距离;⑦俯冲板块在670km上、下地幔界线处的构造形态;⑧俯冲板块的位移及位移方向。这种深部构造活动对浅部构造形成的制约和影响,是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耦合现象的具体表现。中国西北部的盆山耦合现象是大陆内部的构造耦合作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导致中亚地区产生陆内A型俯冲,A型俯冲是造成盆地消亡、山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2.
7月 17~ 19日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 2 0 0 3年亚洲制图大会。会议主题为 :GPS ,制图程序 ,基于定位服务 ,运输与高效管理以及其他相关主题。主办单位 :马来西亚KualaLumpur。 (联系地址 :E mail:info @mapasia .org ;http :/ /www .mapasia .org)7月 2 1~ 2 5日 ,在法国图卢兹 ,召开IGARSS 2 0 0 3大会。以地球科学与遥感为主题。在七个国际学术机构中和组织中选定了 14 9个专题。如 :讨论地球形状与色彩学 ;遥感应用 ;地球科学的任务和规划 ;地理科学模型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与运算 ;电磁波选题 ;仪器的使用和技术 ;政策与社会议…  相似文献   
93.
94.
Geological outline of the Alp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lps were developed from the Cretaceous onwards by subduction of a Mesozoic ocean and collision between the Adriatic (Austroalpine-Southalpine) and European (Penninic-Helvetic) continental margins.The Austroalpine-Penninic wedge is the core of the collisional belt, a fossil subduction complex which floats on the European lower plate. It consists of continental and minor oceanic nappes and is marked by a blueschist-to-eclogite-facies imprint of Cretaceous-Eocene age, followed by a Barrovian overprint. The collisional wedge was later accreted by the Helvetic basement and cover units and indented by the Southalpine lithosphere, which in turn was deformed as an antithetic fold-and-thrust belt.  相似文献   
95.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回归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叙述了应用有限元方法和回归分析理论,依据实际应力观测资料,结合中国大陆构造地质资料反演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成果。计算中考虑了地壳结构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非均匀性和现今活动断层的影响,采用接触分析方法模拟了板块边界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与实际观测结果是一致的:(1) 在中国大陆现今水平最大主压应力轴走向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2) 在中国大陆现今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总体表现为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3) 中国大陆东南的台湾海峡区域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有局部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96.
王椿镛  刘琼林 《地震学报》2003,25(5):503-511
简要回顾了近4年来(1999~2002年)我国在地震构造方面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在地壳上地幔结构、活动断裂和大地震构造背景、地壳形变和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境内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大陆地震的范畴,因此,中国地震学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大陆地震上.中国在九五期间完成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大科学工程为地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因此,4年来的地震构造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97.
98.
大陆地震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丽  石耀霖 《地震》1997,17(2):133-141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以大陆构造构体为参照对象,对大陆地震的成组孕育和发生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6×8弹簧-滑块-阻尼器组合单元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理论计算及其结果的分析,得到了一系列与实际地震较类似的人工地震图像,如模型中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轮回怀,在地点上有条带性,并在不同轮回中有条过移的现象。模型中应力变化十分复杂,但仍能为预测地震提供概略性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
在未来的亚洲中中气候变冷过程中,从咸海干涸海底和卡拉博加戈尔湾等等内陆湖泊和地区吹起的盐粒,农田排出的农药残余物,尘埃微粒等-固态大陆型气溶胶具有主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环流及该区域的生物系统对气候的变化可能起着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华北地台北缘西段铜多金属矿床的热水沉积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元古代后狼山成矿区和于陆缘拉张拗陷阶段,一直延续至晚元古代末期。狼山群食矿岩系中存在的限层变基性火山岩,热水沉积岩和条纹条带状构造,胶状构造均显示狼山成矿区在1800-950Ma期间处于高地热异常的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